誰知道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論語別裁(上冊),誰知道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腳踏車是外國來的,四川人叫“洋馬兒”
,甚至如病名“洋梅瘡”也是外國傳來的。 在明代以前,我國的醫學書籍上,沒有看過這種病,可見這是從外國傳進來的,而且開始由廣東方面上岸的,所以又稱作“廣瘡”。
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就瞭解居、裡的意義就是“自處”
,“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 處世,處人,尤其是自處,都要有“自處之道”。再明白點講,什麼叫“里仁”呢?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精神放在仁的境界。現在討論“仁”。說到仁字,孔子學問的中心來了,頭大的問題來了。 上面三篇中,第一篇學而時習之,學的是什麼?
學的是仁。“仁”是什麼?兩千年以來,莫衷一是,這真是一個大問題。最近,有位立法委員提出一篇質詢,就談這個“仁”字。前一個禮拜他把這質詢給我看,問我的意見,我說無可奉告。因為他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又何必再作討論?不過我認為“仁”
字的確很難談,我這樣說也就是“微言大義”
的精神吧!
我們現在討論到這裡,全部《論語》的中心談“仁”
,“仁”是什麼?過去有幾種解釋法。 最有名的是“博愛之謂仁”
,許多人談到仁的意義,都會這樣答覆,而且以肯定的語氣說,這是孔子的意思。 其實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 孔家店的兩大股東——孔、孟都沒說過,這是孔家
195
281論 語 別 裁
店的夥計——唐朝的韓愈講的。 在唐代大家也討論什麼是“仁”
的問題,而韓愈下的定義:博愛叫做仁。後世以訛傳訛,就認為這是儒家思想了。 這也是有問題的。 韓愈為什麼會下這個定義?
雖然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他的定義不一定也是起八代之衰的。真理是不能夠用名氣壓住人的,韓愈的思想,並不都是孔、孟思想。 他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愛”
,大家現在忘記了韓愈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專家,所以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兼愛”換一個字改為“博愛”
,等於把長袍脫掉穿上西裝而已。 後世不明真相,就以為博愛之謂仁是儒家思想的解釋。 我們並不一定說韓愈這個定義下得不對。 我們的態度要客觀,真理只有一個。我們拿哲學觀點來說,宇宙萬有的那個最原始的東西,哲學家說它是本體,西方的宗教家叫他作上帝,印度人叫“佛”
,叫“如來”
,中國人叫“道”。名稱不同而所指的是同一東西。 等於饅頭與麵包,名稱不同,一樣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飽的東西。 所以我們不要被某一名詞捆住,各個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其次,漢代以來一直到唐代,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古代書上不管說什麼,都“仁呀!仁呀!”的大談仁義之道。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最後連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即孔孟,孔孟即仁義。 如果我們作八股文就這樣大作文章了:“仁義者,孔孟之說也,孔孟之說者,仁義之道也”這篇文章通了。實際說了半天,如果以邏輯來批評,只有八個字:“陳言顛倒,不知所云。”
等於清代乾隆年間才子紀曉嵐批評文章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學生拿一篇文章請他看,他引用了兩句古詩來評
196
裡 仁 第 四381
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說這個學生的文章“不知所云,越說越遠”了。 所以漢唐以來,一般學者講孔子之仁的,都可借用紀曉嵐這個批評,也是“不知所云,越說越遠”了。 那時的學者,討論這個仁字的文章,有多達一百萬字的,這樣一個字會扯得那麼多,孔子何嘗有這個本意!
所以我常說,老子寫了五千言,後世解釋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積起來,有幾千萬宇,到目前為止,外文翻譯有好幾十種《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會把大牙都笑掉。 大家講了半天,是不是老子原來的意思呢?
張先生講的張老子,劉先生講的劉老子。 誰的老子才是老子?
到了宋代的理學家,自認為繼孔孟之心傳。 孔子傳心法與曾子,作了《大學》這篇書,曾子傳心法與子思,子思寫了《中庸》。子思傳心法與孟子,孟子以後失傳了。 宋代理學家自認為又得了這個心傳秘訣。 中間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學家們在哪裡拿到這個秘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