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部分,人類曾經被毀滅,指點迷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得比較晚,以中國為例,它出現於原始農業時期,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而且,世界各民族的埋葬方式很不相同,大體有三種,有火葬、天葬、水葬。越是原始的人,越是不採取土葬的方法,而更多地採取拋屍的方法,即將屍體棄之於荒野。《孟子·滕文公上》記載說:在上古的時候,人死根本沒有埋葬的習慣,誰家死了人往野外溝坎下一丟了事。天長日久,狐狸也過來吃,蒼蠅、螻蟻也過來咬,把整張臉咬得不成個模樣,可死者的親人天天路過,竟然熟視無睹。孟子的時代已經很晚了,當時又沒有考古學,他既知上世有棄屍的習俗,當距孟子時代不遠。因此,想用葬式來解釋造人的神話,依然行不通。
我們認為,世界各民族造人神話驚人的一致性有其潛在的真相,它向後世傳達了一個準確無誤的資訊:人是被製造出來的。在前一章裡,我們已經知道,人作為一種生物體來說,在結構上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是完全可以被製造出來的。地球人類已經走到了製造人類的邊緣,宇宙中任何比地球文明稍高一些,具有生物遺傳技術的生命體,都可以毫不費力製造出一個人來,它甚至可以透過基因剪接、拼接的技術造出一個比人更為先進的生物。
我們的這個推測有一個直接的證據,那就是中國神話中的女媧造人的神話。
女媧,是中國神話譜系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神蹟:一是煉石補天,二是創造人類。現代有的人研究後認為,女媧最初的原型是青蛙。上古的時候,人們沒有過多吃的東西,青蛙這種小動物又好捕捉,味道又好,人們食之而喜,故將其奉為神,由蛙而媧,青蛙變成了人類的始祖母。當然,按照這種解釋,喜歡吃青蛙的並非限於黃河流域,東北的遼西人同樣喜歡吃青蛙,因為遼西紅山文化考古中發現了一個祭壇,上面有一千多隻鍊鋼用的鉗鍋,相傳這就是女媧的煉石補天處。人們還發現,一些屍體上放有玉龜,都無頭無足,這是因為女媧〃斷鰲足以立四極〃。同樣,在甘肅人們也發現傳說中的補天台。難怪現在的油炸青蛙腿如此受歡迎,原來我們的祖先就喜歡吃這道菜,遼西的祖先如此,甘肅的祖先如此,黃河中下游的祖先還如此。讀者是否覺得像這樣的研究有些開玩笑?反正我們決不敢苟同蛙…媧的所謂考證。
《說文》曰:〃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世本·姓氏篇》曰:〃女氏,天皇封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可惜都沒有說女媧的形象,後來有人將女媧想象成人頭蛇身的形象。據說女媧的神通十分廣大,一日中可以變化七十多次,但我們已經不知道女媧的這種變化對人類有什麼意義,也許和造人有關吧。
關於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見於《風俗通義》。上古的時候,盤古從混沌中開闢了天地,臨死化身,又創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蟲魚,但就是忘了造人。慈善的女媧神取了一些黃土,摻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後用水照著自己的形象捏了一個小人,往地下一放,嘿,這小東西竟然活了,蹬蹬腿,伸伸腰,圍著女媧又唱又跳。女媧對她的創造品很滿意,又繼續用手揉和摻了水的黃泥,造了許多男男女女。女媧想用這些精靈般的小生物去充實大地,但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經相當疲倦了。最後她拿起一根繩子,伸到泥漿裡去,然後用力一揮,泥點濺落的地方,立即出現了一個個歡喜跳躍的小人。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從此以後,地球上才有了人類。
大地上既然有了人類,女媧的工作似乎可以停止了。但偉大的女媧神卻在想:假如這些小人都死了該怎麼辦呢?總不能死一批,再造一批吧。於是她把男人和女人配合起來,讓他們生兒育女,自己去創造後代,把人類的種子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女媧因為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男人和女人成雙成對,做了人類最早的媒人,所以後世的人將女媧神奉為媒神,即婚姻之神。人們祭祀這位婚姻之神的禮典非常隆重,並專門建立了神廟。每年二月,在郊外築壇,用豬、牛、羊三牲齊備的〃太牢〃之禮祭祀她。《周禮·媒官》記載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意思是說,在每年三月的時候,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這個時候發生一些意料之內的事情,那是誰也管不著的,這是原始時代氏族群婚的遺風。舊社會的苗族人還有此習俗,保持了古代的遺風,每年三月間,桃花盛開的時節,穿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選一空地為〃月場〃,踏歌跳舞,叫做〃跳月〃,實際上是給男女提供一個合理的場所。
《淮南子·說林篇》還記載了另外一則造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