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部分,護唐風流,津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實情,此戰是因為李敬玄的原因而敗的。
“待問詢了劉府家人後,再議此事!”李治再次揮揮手,面色越加的難看。
其實李治也知道,劉逸敢當殿喊冤,那事情基本是不會有差了,關鍵的是,下面該如何解決!
劉逸看著殿上發生的這一切,有些不知所措,這結果與他所想的還是大不一樣,原本還以為皇帝會讓自己府中的兩位家僕到殿中當面問詢,卻沒想到會派一位姓狄的侍御史去處理此事。不過想想也明白過來,皇宮禁地,自己府中的下人們,如何能進來,皇帝也不可能當著眾臣的面親自問詢兩位劉府的下人的,派一名朝臣去處理此事實是最恰當之舉!
這姓狄的侍御史是誰?會不會是那位以斷案神奇著稱的狄仁傑?若皇帝真的派狄仁傑去處理此事,那劉逸自是最放心,這位神探一定會把事情查問清楚的。
劉逸不知道如今的狄仁傑身居何位,但他知道,原本的歷史上,狄仁傑是在武則天當政以後得到重用的,有可能現在已經進入朝堂了。
若是再能派狄仁傑去鄯州查案,那是最好了,劉逸相信有這麼一位頭腦不簡單的人去查探,父親的事就會真相大白。
劉逸也想知道,經他這麼一鬧騰,皇帝會如何做出決定,會不會馬上就派人去鄯州,調查此事?還有,剛剛準備開始為武舉比賽優勝者授職的事會不會繼續?皇帝會如何處置自己?
不過劉逸卻不擔心自己的境遇,經過這麼一鬧,百官都知道了這事,如今的百官還算耿直,不要命敢犯顏直諫的官員多得去,此事肯定不會就這麼不了了之,父親的事有可能被查清,而自己最多是沒被授官而已,皇帝應該不會處置自己的,能不能授官,相對與父親能否洗去身上的冤屈,份量孰輕孰重,劉逸自是知曉。
讓劉逸稍稍心安的是,朝堂上在沉靜了一會後,又有人站出來奏言。
“陛下,臣覺得,一定是李中書令怯戰,不敢發兵救援,以至我數萬將士血染沙場,這是嚴重失職之事,一定要派人嚴查,”劉仁軌再次出列奏道,語氣非常的堅決,“如今劉尚書病亡於吐蕃軍營中,李中書令竟然也隱瞞不報,如此惡劣行徑,陛下更是要給予重處!”
“陛下,臣附議!”在朝的中書令、左庶子郝處俊也跟著站出來,“若李敬玄如此惡劣行徑,仍然在前線領兵,那如何威服將士?臣覺得,一定要先將其職免除,另任其他重臣領軍,劉審禮病亡的訊息肯定已經傳至軍中,若朝廷不做出應對措施,那肯定會讓將士們寒心”
“陛下,正是如此,臣願往鄯州,徹查此案,並暫代李中書令領兵,安撫將士!”裴行儉再次奏請道。
“陛下,臣也願往鄯州,安撫軍士!”劉仁軌也再次出列請求。
接著又有其他幾名大臣也站出來表示願往鄯州查案
第四十一章不合適的相遇
“朕說了,待狄愛卿問詢清楚此事再議,到時朕和天后娘娘自有主張,”李治皺著眉頭道,阻止了還想站出來說什麼的其他臣子,“狄愛卿應該很快就可以將事情問清!”
聽到皇帝如此說,殿下的眾臣們也不再出列奏言,殿上出現有些讓人難受的沉寂。
除劉逸外,其他在這次武舉比賽中成績優秀的武士還未從剛才所發生的事上回過神來,還是一副膽戰心驚的樣子,縮在殿的一邊上,不知所措。
“陛下,既然劉尚書兵敗青海之事需稍後再議,臣覺得應先前武舉比賽優勝者當堂授官之事先處理完,此事萬不能耽擱!”兵部侍郎岑長倩看到了這些武士的窘態,出列奏道。
雖然說因為劉逸剛剛當殿鳴冤的事發生,但這事一下子無法查清,這些在殿上的武士授官之事,還要繼續下去。
“岑愛卿所言在理,”李治點點頭,“我們繼續議為武舉優勝者授官的事”
這是今天朝會的大事,李治已經和武則天商量好這些武士授官的事,並特意將這件事放在朝會開始前來議,沒想到卻發生了這樣的變故,但為首屆武舉優勝者授官,這也是朝廷的大事,必須要將他處理好。
“陛下,劉審禮的事暫未查清,且又有傳言劉審禮病亡,臣覺得,於情於理,對於武舉頭名獲得者劉易安,應暫緩授官!”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大安出列奏道。
“陛下,臣附議!”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薛元超也站出來奏言,“待劉審禮兵敗及李敬玄是否怯戰、欺瞞陛下的事查清後,再決定是否授官為好!”
若劉審禮真的是病亡了,那身為兒子的劉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