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讀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部分,明朝第一駙馬,獨來讀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個開口的叫梅蘊祁,山西人,妻子靠買豆腐供他讀書。他雖然很勤奮,但是奈何科場與官場一樣黑,梅蘊祁也是屢試不中。他第五次落榜回家時,妻子嫌他沒出息,回了孃家。梅蘊祁心灰意冷之下,開始幫人記賬為生,後幾經輾轉,來到海陽衛,輔助孫和京管理庫房。後來還新娶了一個老婆,去年生下一個大胖兒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第三個說話的秀才叫吳志富,河北人,與掌管牧場的邢家兄弟是遠方親戚。和魏德祿、梅蘊祁一樣是屢試不中的落地秀才。家裡氏上有老下有小;平時都靠妻子老母做一些女紅出去販賣,自己再日夜為人抄書、盤賬。就是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每天都要摸著米缸發愁。後來聽說邢家兄弟在海陽衛站穩了腳跟,於是就過來投奔。一年不到,就把老家的妻兒老小都接到了海陽衛居住。
海陽衛此刻正是興盛之時;可謂百業大興。不過衛所裡的人各個勤勞肯吃苦不假,但是大多目不識丁,不少屯屋的屯長,記賬不會寫字,居然用畫圈圈表示,叫人哭笑不得。所以海陽衛人才缺口很大,三人來到海陽衛後,都是輕易地謀到了稱心的職位;並很受器重。眼下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很是滿足。
呂文洲聽了他們的感慨,笑了笑,捋著鬍子說道:“你等終為讀書人;記賬管事;雖然不失為謀生之道,總是有負聖人教誨;教書育人;教化百姓;才是我等之正業。”
三人都點頭稱是,卻又有些不以為然宋友亮笑道:“恩師說的話是不錯,但是如果幾位先生都去教書育人了,那賬房和庫房的賬目怎麼辦?我可不想看到賬本上畫滿了一個個圈圈~~”
眾人聽了都是哈哈大笑
【74】還要辦養老院
宋友亮笑著繼續說道:“不過,我確實有將海陽衛學校擴大的想法。這學校不光要教四書五經六藝,還要教醫術、農學、兵學、百工等等等等~~”
“這是為何?”魏德祿問道,在他映像中,學校就是教聖賢書的地方。
宋友亮笑笑,答道:“這世上不光要讀書人,還得有農夫和工匠不是?”其實宋友亮心裡是想說: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去考科舉的,萬一象你這樣屢試不中,那至少還有門手藝可以餬口如今海陽衛的各行各業的居民總數接近三萬,六七歲的適齡兒童起碼三千。此外還有許多十四五歲、二十不到的半大孩子,總數也有二三千人。宋友亮決定把這些人統統納入學校教育之中。
海陽衛將要建立學堂,並公開招募教書先生的訊息傳出後,不論是海陽衛的軍戶們還是屯丁們,都是非常支援和贊同,連附近州縣的官員們聞聽後都是非常讚賞。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於知識的尊重,不論在眼下大明誰的心目中,這種觀念都是根深蒂固的。在登州以及附近的萊州一帶,就是儒林間也對宋友亮的義舉讚賞有加。
雖說仍然有不少讀書人覺得宋友亮說到底,依舊只是個軍戶,只不過是比別的軍戶善於貨殖,所以致富。如今辦學校,只不過是附庸風雅。不過,大部分讀書人覺得話雖如此,但是做總比不做好。人家辦學堂總比起那些富商飛鷹走狗、揮霍嫖妓有意義的多吧?
就連五海陽衛的一些商賈們,也打算踴躍捐助,以博得這位前途無量的宋大人的好感,留下美名。因為宋友亮答應他們,但凡捐助辦學的,都會在學堂的功德碑上記下他們的名字。如此一來,那些一向被人鄙夷滿身銅臭的商賈,也覺得自己一下子就朝著儒雅斯文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學校的校舍還沒蓋好,海陽衛的告示欄上就貼出了告示,名為《海陽衛學條例》,內容比較簡單:第一條,所有年滿7歲的兒童,不論男女,雙親必須送其入學;第二條,學生在校期間,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平時在學校住宿,衣食住行全部免費,但是每月可以回家一天;第三條,如果隱匿瞞報的,除以罰銀十兩。
這個條例一出,海陽百姓議論紛紛。
“這世道還真變了,見過官府催租,逼著父母賣兒賣女的。”
“還沒見過逼著父母送娃進學堂的,這不送娃進學堂還犯法!!”
“宋大人也是好心,讓娃識幾個字總比和我們一樣當睜眼瞎強!”
“識字又怎得?還不是回來種地?識得字,能種到地下去啊?”
“那可未必!你看那些工匠,他們賺的就比我們多一些!”
“比力氣,比勤快,我也不必他們差!”
“是啊,可幹手藝活不光比力氣、比勤快。我聽說他們幹活都要依著圖樣做。那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