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3部分,霸蜀,敏兒不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廖化看向向朗,向朗眨了眨眼睛,沉吟了片刻。霍弋詫異的抬起頭,打量著向朗,不由得有些緊張。他。得出來,平時一直不怎麼說話的向朗今天有說話的慾望,諸葛亮似乎也希望他說兩句,不過,向朗要說的話很顯然和諸葛亮希望他說的話有不小的差距。
“丞相。”向朗欠了欠身,儘量讓自己的語氣顯得平和一些。作為一個已經年過花甲的老人,他豈能不清楚諸葛亮現在在想什麼。可是,從他的角度來說,他是真的不想諸葛亮再堅持己見。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了,勉強一戰,必敗無疑。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這十年來接連幾次大戰,已經將蜀漢軍的實力消耗得差不多。好容易才重新積累起十幾萬大軍,經過這幾個月的戰鬥,進步很快,再有幾年,有希望重新訓練出一支精銳,如果毀在這裡,豈不是太可惜了?
可是,他知道諸葛亮不想聽這些,他也不肯就這麼退回漢中,他大概已經打定了主意,要與魏軍決一勝負。
“丞相此次出兵北伐,旌旗所指,天水、南安、安定不戰而降,隴西一戰而克,關中落入我手,曹魏惶恐,傾國來戰,誠為歷年來我軍罕見之大勝。丞相的功績,足以和先帝取漢中媲美。”
諸葛亮連忙搖頭:“向公,你言重了。雖克隴右,可是上邽未下,未竟全功,我豈能和先帝比肩。”
向朗搖搖頭:“丞相,此言差矣。”
諸葛亮輕笑起來:“還請向公指教。”
“請問丞相,關中、漢中,孰輕孰重?”
諸葛亮眼神一閃,有些明白了向朗的意思,沉吟起來。
向朗見他猶豫,立刻跟著說道:“論地境寬廣,關中十倍於漢中,八百里秦川,號為糧倉;論地勢險要,關河四塞,當年秦以關中抗衡六國;論出兵伐魏,關中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無山川之遙,無棧道之險。當年高皇帝用韓信之計,取關中以敗霸王,立大漢四百年基業。如今丞相運籌帷幄,巧取關中,正是效當年高皇帝故事。朗以為,比起先帝奪漢中,固守益州門戶,有過之而無不及。”
諸葛亮微微的眯起了眼睛,猶豫不決。他聽出了向朗的意思。向朗是讓他退守關中,以隴山為屏障,以守代攻,與張郃、郭淮相拒。只要守住了關中,哪怕張郃收復了隴右,他們也是懸軍,無法支援太久,終將為我所敗。更重要的是,守住了關中,北伐就不算失敗,誠如向朗所說,關中的重要姓是不言而喻的。守住了關中,就等於扼住了曹魏的咽喉,在他們的頭頂上懸了一把劍。奪取關中,足以支撐起北伐的勝利。
這是一個以退為進,以守代攻的好計。向朗不愧是經驗豐富的老臣,他不僅幫諸葛亮保住了臉面,還給諸葛亮提出了一個穩妥的建議。
諸葛亮也有些心動。良久沉吟不語。
“丞相,屬下以為,向公之計,是老成之見。”廖化及時的站了起來,為向朗幫腔。他們都是荊襄人,當然不想看到諸葛亮難堪,更不想看到諸葛亮失敗。
姚伷遲疑了片刻,也站了起來:“丞相,屬下附議,向公之計,實為十全之計。”
尹默等人互相看看,也一個接一個的站了起來,表示贊同向朗的建議。
見此情形,諸葛亮更猶豫了。有一大半人支援向朗的建議,這就是人心,如果他拒絕不受,那就是違眾。諸葛亮不是沒做過違眾的事,提拔馬謖做前鋒主將,就是違眾。不過他更清楚違眾的代價,一旦有所失誤,那將遭受眾人的非議和質疑。
眾口爍金,站在絕大多數人的對面,其壓力之大,絕不亞於站在絕頂迎接呼嘯的山風。
可是諸葛亮沒有立刻答應,他覺得向朗的建議雖好,卻有一些不妥之處。如果退守關中,以奪取關中為這次北伐的最大勝利成果,那誰是主力,誰是別部?魏延和趙雲是主力?我是牽制郭淮的別部?
這顯然說不通啊。明眼人都知道,趙雲和魏延加起來才兩萬人,如果不是魏霸擅自徵兵,他們根本不可能守得關中。如果承認關中是最大勝利,那魏霸的所作所為就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絕對正確的。
這樣一來,魏家父子就是首功,趙雲也將從中受益,元從系的力量必將重新崛起,而荊襄系裡的離心力量也就變得更大。
諸葛亮要考慮的絕不僅僅是眼前的勝負,他還要關注將來的發展趨勢,也不僅僅是隴右或者關中的戰場,他要站在整個蜀漢國政的高度看這個問題。
他打量著向朗,忽然心生警惕。向朗今天不安於寂寞,主動建議,莫非也是有什麼想法?趙雲那個沉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