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賴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內闈-宋代的婚姻與婦女生活,賴賴,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開始,何時停工,都可以服從家裡別的事的需要。
自古以來,人們日常穿的衣服都是麻布做的,粗糙的麻衣還被用來當作喪服。麻是一年生植物,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可種植。麻籽可以榨油,莖皮(韌皮)會長成長長的纖維,雄性麻株的纖維比雌性的更好,因此雄株的韌皮常用來紡線織布,雌株則做麻繩、麻袋及同類產品。幾乎與麻同樣重要的植物是苧麻,苧麻主要生長於南方,四川和河南也有。苧麻只能用於紡織,而且不能在寒冷的北方生長。另外,它是多年生植物,一年可收穫3次。苧麻纖維比麻纖維更柔軟,更有光澤,特別適合做夏衣,即便在潮溼的氣候裡也易於晾乾。一旦出售,苧麻布的價錢是麻布的好幾倍。⑩
麻桿的加工須經過很多步驟。男人割下麻桿,把它們放在水裡漚一天。然後,男人或女人,通常是男人,把麻皮也就是麻纖維從麻桿上剝下來;漚麻要漚一夜,白天再洗麻、曬麻。下一步,或男或女把曬乾的麻桿打軟使麻皮和莖杆分開,然後把麻纖維從杆上剝下來,梳理成一把一把的。再用手把麻捋成光滑的一團,除去殘留線上上的雜質,然後再次放到水裡面漚,隨後分成一根一根的線。下一道工序是紡線,格外費時耗工而且總由女人幹: 把一根根麻線的首尾接在一起用手捻,捻成長長的線圖16紡麻線的女人們,劉松年(約1150—1225以後)作。國立故宮博物院: 《故宮名畫選萃》,臺北,1970。
(圖16十分理想地表現了3位安詳從容地紡線的女子)。麻線紡出來後,還要把兩根線扭在一起,或拼成雙線使它們結實得足夠用來織麻布。苧麻的製作過程沒有這麼多的工序,135但是要在一定的時限內完工。麻桿割下以後必須在田邊地頭上就把含纖維的麻纖維從莖杆上剝下來。然後漚麻,颳去外皮上的雜質,再掛起來曬乾。最後由女人們把纖維一根根分開,連成長線,紡,織,仍然得在一定期限內完工。
由於捻線的工作沒有任何程度的機械化,在大量種植麻和苧麻的地區,捻麻線的活計耗費了婦女很多時間。范成大記載,蘇州附近一個以產布而知名的市鎮,在路上可以看見村裡的女子一邊走路一邊捻麻線。比較而言,紡線的人如果有一個好一點的紡錘,工作效率要高一些。宋代的很多家庭使用簡單的手持紡錘。136王禎的《農書》(1313)描寫了一種簡易紡錘,左手牽著線繞到右手拿著的紡錘上。村民發現,有了這種紡錘,可隨時隨地把空閒時間利用起來。手持紡錘的問題不僅在於紡出來的線粗細不勻,還在於速度太慢。有人計算過,供一部踏板織布機工作一天所用掉的麻線,需要用手持紡錘紡30—40天。有能力多投一點資的家庭因而可以為女人購置一部紡車,如圖17所示。這時,一位婦女拿著線團,另一位搖紡輪。效率更高的是腳踏紡車,同時有三四個紡錠在轉,效率提高好幾倍。為了減輕妻子和女兒的勞動,並趕上期限,中國北方一些地方有了一種明顯的可能,即把捻好的線裝到水力驅動的大紡車上紡。王禎臨摹了一副“大紡車”圖,並建議別的地方也用這種紡車。
麻和苧麻並不是可以用來織布的惟一的植物纖維。有些豆科匍匐植物和蕉類植物的纖維也可透過特有的辦法用來織布。沿中國邊界地區的小族群用棉花織布已經有幾個世紀了。棉花最初產於印度,從中亞、緬甸——雲南兩條路線傳入中國。但是在宋代,棉花生產戲劇性地興盛起來。11世紀,棉花已經種植於廣東和廣西,到12世紀末已達海
137南島和福建。由於大幅度地向北延伸,棉株的特性已經發生了變化。生長期逐漸變短,已培植出一種一年生的、分枝少或不分枝的變種。如果不是更早,這個變化發生於13世紀。農民更容易控制一年生植物的產量,從而使植棉業的經濟潛力大大增長。
棉花不是麻和苧麻那樣的韌皮纖維植物,而是種子纖維植物。在被紡成線以前,必須先用大叉子把棉朵打松,在陽光下曬乾,把棉籽從纖維裡軋出來,用絲線弓子把棉朵彈得起毛、蓬鬆,然後再把棉團拉直,分成長短均勻、重量相同的棉條。棉花有好幾種吸引人的特點: 它是極好的做冬裝和被子的保暖填充物,像絲綿那麼好但比絲綿便宜。織成布以後,棉布比麻布或苧麻布既輕又暖。而且,棉布柔軟、舒適。1313年,王禎說明了種棉花的好處:“且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苧,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它沒有很快在中國推廣的原因似乎是適合中原地區的品種出現得比較慢,脫籽比較難。138
內闈第七章女紅到宋代末年,棉花的種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