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
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4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是那些奇蹟一樣的戰役裡,他們往往創造出最震撼的篇章。虎賁軍有些遠了,唐朝的玄甲騎在天可汗臨戰時,不止一次地從對方陣前直突陣尾,再原路殺回,不止是打亂對方的陣腳,是從根本上擊潰敵方計程車氣。
玄甲騎,只有一千餘人。
那麼面對兩三萬人的儂智高部隊,幾百名蕃落騎兵能起到什麼作用呢?當天歸仁鋪激戰,蕃落騎兵沒有理會和宋軍前鋒糾纏的叛軍隊伍,而是分成兩隊,直插儂智高的後陣。疾風般的速度,是儂智高這些南方原住民們做夢都想不到的。
那不是他們善走山路的西南小馬,而是宋朝西北邊疆上與黨項人爭鋒角逐時的草原駿馬,這就是狄青為什麼要在夜裡潛渡崑崙關的原因之一,你不能要求草原上的戰馬迅速爬坡,就像這時儂智高也沒法應付踏上平路戰陣的彪悍騎兵。
蕃落騎兵插進了叛軍的後隊,左軍向右,右軍向左,在整個戰陣中交換位置,連帶著把儂智高的隊伍攪亂。沒等對方有什麼反應,他們馬上又再來了一遍,就像當年的玄甲軍那樣,視敵陣如無物,來回穿插,反覆殺戮,直到儂智高的軍隊崩潰。
歸仁鋪就是儂智高的終點,一切都結束了。叛軍向邕州方向逃跑,宋軍一路直追。50裡之後臨近邕州城,截止到這裡,捕斬2200人,活捉500餘人,漢奸軍師黃師宓、黃瑋等人都在被殺名單之內。儂智高本人很幸運,他逃進了城裡。
夜色降臨,邕州城外官軍腳前腳後的殺到了。狄青一直記著自己的諾言,要把儂智高的首級帶回開封,獻給皇帝。在他想來,接下來會有更艱苦的戰鬥,邕州是西南第一重鎮,城高池闊,如果叛軍據城死戰,達到了貝州城王則的程度,那就是個比崑崙關還要命的噩夢。
總不能讓蕃落騎兵飛越城牆吧?
可是白擔心了,就在狄青佈置圍城,準備攻堅時,邕州城裡突然間火光沖天,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座火海。儂智高燒城自盡了!這是全體官軍第一時間裡的共識。可狄青不那麼想,蠻族反叛,最棘手的一點就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你打贏了一次,他躲起來,事後還會再折騰,永遠沒完沒了。
不能再等了,他下令不惜代價,強攻進城,不論是活的還是死的,必須把儂智高抓到!
邕州城在當天夜裡被攻破,連夜搜城,史書中留下了三點紀錄。1,投降者免死,共招復被脅平民7200人,放歸鄉里;2,反抗者必死,被殺的共有5341人;3,發現了一具身穿金龍袍的屍體。
最後這一條讓全體宋軍高興,沒有疑問,這具屍體就是儂智高,叛匪首領被擊斃,功德圓滿,無可挑剔了,狄青所要做的就是寫奏章報捷。但是他再一次猶豫,說了一句非常違背傳統的話――這或許是個騙局,這具屍體不一定就是儂智高的。
這句話是盆冷水,實在讓人費解。自古以來軍功章裡都有著大量的水分,很多事人人心知肚明,可都不說出口。就比如這具穿著金龍袍的屍體,不管是儂智高留下來迷惑官軍的,還是官軍隨便找具屍體套上的袍子,效果都一樣,就是下班收工了,皇帝拿賞錢來!
狄青否認了,就是在挑戰潛規則,甚至是拿自己的誠實,來搞垮整支軍隊的榮譽,破壞大家到手的工資。
因為狄青的堅持,關於儂智高的下落,史書裡標準的說法是他從合江逃到了大理國。但是從此之後,就再沒有這個人的官方訊息。
他沒有再出現過。
那麼怎樣證明他死了沒有?那具穿金龍袍的屍體是不是他本人?這都是謎,永遠沒有正解。能證明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狄青的忠實和真誠,我沒有抓到他,我沒法證明他死了,那麼我決不冒領軍功。
以忠事君上,狄青問心無愧。與之相對的是趙禎的獎賞,這一次宋朝真正做到了賞罰分明。先說罰,自儂智高造反以來,廣東兩任轉運使都撤職降官,那些在戰爭中棄城逃跑的地方官都被嚴肅處理,最重的消職為民。關於賞,焦點集中在狄青身上。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四月初三日,狄青還朝。仁宗再一次在垂拱殿設宴,百官出席作賠,皇帝親自把盞斟酒,為狄大將軍慶功。幾天之後,又在這裡觀看狄青指揮蕃落騎兵重演歸仁鋪破敵場面,與此同時,下令宰執大臣為狄青議功。
議功自古以來只有兩條,一,升官;二,賜錢。錢就不用說了,那在宋朝太常見,問題集中在官職上。狄青在平叛之前的兩三個月時,被提升到了樞密副使的位置上。很難說這是不是打了點提前量,為他出兵時的威信著想。這時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