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6部分,如果這是宋史 作者:高天流雲,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哪有什麼準備,河北方面的宋朝百年無戰事,早就都退化了。宋朝要在河湟開打,同時牽制西夏,沒有半點餘力去支援北方。

好有一比,北方疆界,就像一隻龐大的虎皮蝴蝶。它張著翅膀,露出可怕的花紋,以這種姿態暴露在足以致命的敵人面前,那是種怎樣膽戰心驚,又無可奈何的心態!

只要遼軍敢於強攻,宋朝四面受敵轉眼就會崩潰。

第十七章 異域鐵血鑄輝煌

在這種情況下,各路宋軍開始主動出擊。以艱險,以危難,首推王韶主攻的河湟之戰。進入深冬十一月,一個好訊息傳來,大家還記得上次被王韶痛打的那位叫瞎藥的吐蕃大將吧。

他主動投降了。和俞龍珂一樣,有了宋朝的官和宋朝的名字,“包”成了一個非常時尚的姓,他叫包約。

轉過年來,西北苦寒,還在二三月間,王韶主動出擊,目標是河州城的木徵。最初的戰略是層層突進,第一戰,攻擊河州路上的必經城——香子城。

香子城一戰陷落,王韶沒有停頓,直接殺向河州。這是河湟吐蕃部現存的兩大首領之一木徵的根據地,按說以當年唃斯羅的威風,就算30年後實力等而下之,以王韶孤軍深入,也必須得接近李元昊的程度,才有把握戰勝。

可讓人驚訝的是,王韶居然一戰擊敗木徵,連城都順勢奪了過來。這是怎麼搞的?真是吐蕃人退化了,給唃斯羅丟臉了嗎?

不見得,這其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讓宋軍的實力空前暴漲,與之前的軍隊無法比較。第一,武器的精良。有宋一代,一直都有幾樣神奇的武器,是當時漢人所獨有,在後世如元、明、清三代也沒法仿製出來。

就在這時,它們出現在宋軍的制式裝備裡。

第一,斬馬刀。

這種刀由皇宮內臣領工製造,做出樣刀交給神宗,由神宗向邊臣傳樣。它刃長三盡,柄長一尺,刀頭有大環,精鋼雪亮,無堅不摧。這段時間裡造出了數萬把,裝備給邊防部隊;

要說明的是,斬馬刀雖強,並不算宋朝獨有。第二種,才是宋人智慧的結晶。

它叫神臂弓。

神臂弓,一直存在著爭議。由於它的功效過於強大,工藝又超級複雜,在當時宋軍部隊裡就有嚴令,無論是追敵還是退兵,就算情況再危險,也必須要帶著神臂弓退。實在來不及,也必須砸毀。

絕對不讓敵人知道它的原貌。

這就是它的奇妙點所在,一旦把它拆毀,就算原件都在,也沒法組裝得起。這在後來清代的大才子紀曉嵐的筆記中可以得到證實。

神臂弓最後的製作圖本在《永樂大典》裡,可是有圖、有尺寸數字,紀大才子仍然沒法複製它。於是就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神臂弓只是一個傳說,它並不存在,或者被誇大了。

但又怎麼解釋後來金軍、元兵在神臂弓下的狼狽呢?號稱善射的遊牧民族,在它面前死傷累累,在兩軍對射中一敗塗地!

好了,現在就介紹下它的出處和基本效能數字。

按照各方面史書記載,它是在熙寧元年時,由一個歸降宋朝的西夏羌族首領李定研製出來,獻給了神宗皇帝。再由內侍入內副都知張若水、西上閣門使李評加以改良製成。

弓身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總長加在一起只有數寸,1宋寸為3。12cm,按6~8寸計算,就是19~25cm。射程在340餘步,合現代520米。520米之後的威力是“入榆木半笴”。

這樣的威力,產生於構造。它不是單木體弓,而是複合的。由多種材料,“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成品之後,弦力之強,根本沒法用手臂拉開,要把弓放在地上,用腳踏住,才能上箭。

所以,實際上它不是弓,而是弩。

由於它的力量過大,在後來弦力有所減低,射程控制在240餘步。但工藝仍在,射距隨時可調。240步也足夠了,大名鼎鼎的完顏宗弼,也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金兀朮,在四川就被它射得躲在岩石後邊喘粗氣,抬不起頭來。

這時木徵的運氣非常好,正好撞在槍口上。340步、520米的射距,大家可憐他吧,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部隊的制式54式手槍的有效射程才只有50米遠!

武器精良,更重要的是戰士的素質。在這一點上,宋朝的軍人,乃至於整個五千年裡漢人的軍隊,都有個非常奇異的現象。

以宋軍為例。在王安石變法之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九八做星嫂

李一一

[網王]立海大的撿球替補

嬌綠

妖女修仙錄

無組織

甜心栽跟斗

閃啊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