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6部分,玄機變,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罔顧朝廷這麼多年的栽培,他們罔顧天下百姓的信任,他們雖然沒有做漢奸,可是他們居然甩手不管,稱病不出,這樣的人,算是忠臣嗎?這樣的人,算是賢臣嗎?這樣的人,算是能臣嗎?不要忘了,這些人,也是太學生!
所以,只有32人,告訴諸位,只有32人,對得起太學生的稱號,他們在戰場上,捨生忘死的和胡人拼死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他們在軍帳內竭盡自己的智慧出謀劃策,他們在談判桌前為了朝廷的利益據理力爭,他們在地方上保境安民,體恤百姓,他們才是真正朝廷的棟樑,他們才配得上太學生這個名字!可是,他們只有32人,不要忘了,太學生一共有409人!只有32人吶!”
全場一片寂靜,所有人都被我的話驚呆了,連庾亮這樣久經風浪的人,也微微有些錯愕,畢竟以前從來沒有人,說出了這般話來,而且他所說的還句句有根有據,字字順理成章。
“庾大人,您是太常卿,卜機說的數字,可有謬誤?”我深吸一口氣,看著庾亮說道。
“確實無誤,卜機,你能對太學之事知之如此之詳盡,著實難得。”
庾亮終於說話了,他也不得不贊同,因為這番震懾全場的講演著實無懈可擊,他不能也不必去否定,畢竟,因勢利導永遠是庾亮為人處世的原則。
第四卷 奪嫡風雲
第二十九章 共鳴
【今日第三更,大家多多支援,收藏,訂閱和鮮花都不能少啊。】。。。。。。。。。。。。。。。。。。。。。。。。。。。。。。。。。。。。。。。。。。。。。。。。
“那這一切說明了什麼?”見庾亮肯定了我前面的說辭,算是為我背書,我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機會,決定趁熱打鐵,一鼓作氣。
這一番問話,雖然沒有人回答,可是,從他們的臉色上,神情上,我知道,我已經和他們形成了共鳴!
“說明了,我們的太學的宗旨和理念,是錯的!”層層抽絲剝繭以後,我終於拿出了這個先前只是提到的結論,當然,這也是被其他人攻訐的焦點。
由於有了先前的那麼多的鋪墊,這次我再次放出厥詞,倒是沒有引起太大的反彈,我趁機說道:“先前已經和諸位說的很清楚,太學,歸根到底是為了給朝廷提供最頂尖的人才,太學的人才,才是我們國家的脊樑,而我們治國需要的官紳,需要的人才,是什麼?簡單說,老話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當今的官紳,有善於刑名的,有善於軍機的,有善於民政的,有善於工農的,而這些,都是常人就可以勝任的,我們太學,作為全國的最高學府,作為全體讀書人心中最神聖之所在,難道就是去培養幾個太守師爺,或者幾個郎官幕僚嗎?諸位甘心嗎?這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嗎?這難道不是暴殄天物嗎?這難道不是明珠蒙塵,駿馬駢死嗎?”
果然,這一番話,深入淺出,極大的調動了在場太學生們的情緒,顯然,所謂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是大多數讀書人的理想,而封將拜相,做出一番事業更是他們所孜孜以求的,可是,如今現實卻是很多人最終只能去當師爺,當郎官,埋沒了一身的才學,辱沒了自己的名聲,豈不是終身之憾?
“不甘心!”
“我們不願意!”
“我們不當駢馬!”
歡呼聲響遏行雲,這些太學生們看我的神情,已經不是先前的懷疑,蔑視和不屑,而多了分理解,多了分支援,多了分讚許。
“不要忘了,縱然有太學有千般不是,萬般不好,可是你卜機也是自請進入太學的,這又做何解釋?”庾亮淡淡問道,看得出來,現在他是得給我出個難題兒了,畢竟,我本是走的軍功路線,如今卻靠著司馬睿的詔諭,進了太學,那麼就是文武雙修了。而庾亮這麼一問,無異於讓我對文武,對朝野做出一個解釋,畢竟在這太學乃是天下輿論之中心,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很快就會傳遍四海。
我當時選擇進太學,固然有著加強自己,積累人脈的考量,也有規避風險,暫時脫離黨爭的打算,當然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出身寒族。
按道理,以我這種出身低賤,靠軍功升職的軍職人員,無論功績多大,要想在這個年代升遷到秩俸比兩千石的官職上,根本不可能。
按制,校尉,都尉都是比兩千石的官員,在郡國,軍隊裡,都是大官了。
統轄軍隊的將軍一般很少設定。將軍地位尊貴,與將軍號少且不常置有關,但更主要是跟秦漢以來社會具有濃厚的尚武精神有關。將軍掌征伐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