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水三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部分,玄機變,擊水三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口無遮攔,說的倒是高興,可是最後一句“焉有今日”可是誅心之言啊,碰到有心人給他扣上一頂“圖謀不軌,意圖謀反”的帽子可真是一點也不冤枉!
好在,此人倒也能說,馬上接著說道:“因此,在下看來,與其強君權,或是重民生,不如教化士人,士人安,則國安啊。”
正在大家思慮之時,突然有人朗聲大笑道:“說得好,諸位說的太好了,我朝果然是人才輩出啊,中興有望啊,哈哈哈哈。”
順著聲音看去,說話的是臺上一箇中年男子,此人一身白衫,風姿儒雅,頭戴峨冠,氣宇軒昂,舉止間的風範,絲毫不比謝鯤王敦差。
這人就是曾在朝堂上見過一面的庾亮!
中書令,太常卿,庾家的家主——庾亮!
第四卷 奪嫡風雲
第二十六章 交鋒
【嗚嗚嗚,忙死了,晚上還要去拼酒。。總之,大家多多支援吧,收藏訂閱鮮花都往上上啊,多謝啦。】。。。。。。。。。。。。。。。。。。。。。。。。。。。。。。。。。。。。。。。。。
庾亮字元規,穎川鄢陵人,和王家一樣,也是北方南遷士族子弟。不過,與王家以定策之功權傾天下不同,庾亮則是靠強大的個人魅力凝聚了大批的支持者。
相傳十五年前,那時候才十六歲的庾亮,就跟隨其父坐鎮會稽,其父好郊遊圍棋,這時候,年紀輕輕的庾亮就嶄露頭角,為政嚴謹務實,判案秉公有序,絕不姑息,很快,年輕的庾亮就名揚天下。後來司馬睿當上鎮東將軍時,仿效劉備數次拜訪,才請得庾亮出山。
結果,庾亮的精明,幹練,很快就在具體的事務上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而且不同於王導為政的寬和,庾亮一切都按律辦事,不講情面,縱然是皇親國戚也在所不惜的得罪,而王導也對庾亮這樣的行為表示了尊重,如此一來,庾亮的聲譽更是扶搖直上,很快由西曹椽,尚書門下,最後升至中書令,太常卿。而庾亮的周圍也很快聚集起大量的有識之士,潁川庾家也成為第一流的世族。
庾亮在臺上出現,表示作為太常卿的他,要對太學生們講話了,可是沒想到,我們自己倒還先辯論了起來。
不過,見庾亮滿面春風,似乎並沒有生氣的樣子,不少人心裡也長舒了口氣。
“諸位都是朝廷的財富,將來的棟樑,如今皇恩浩蕩,朝廷唯才是舉,簡拔諸位進入太學,爾等務必夙興夜寐,朝乾夕悌,文武之道,聖賢之書,存乎一心,運呼一體,口舌之辯固然快意,但是,口舌能退的了百萬雄兵嗎?口舌能解決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嗎?口舌能讓天下的官吏勤於政事,清廉守法嗎?”
庾亮並沒有按照程式引經據典的大說子曰詩云,而是針對我們的辯論,連續問了三個為什麼。不得不承認,這三個為什麼問的很尖銳,可以說直指要害,像一般人的口舌之爭,確實對他這三個為什麼無能為力,我已經看見很多人陷入沉思,而更多人則是面露敬佩之色。看來,這朝廷重臣裡最年輕的權臣果然名不虛傳,不僅手腕好,權力大,這學問這洞察力,也是沒得說啊。
只是,挑起這一事端的小書生和他的跟班等人,卻一直表情淡然,似乎這一切好像都和他們無關一般,倒讓我很是驚異。
不過,他們沒有看法不等於我沒有,他們不敢說不等於我不敢說,既然來了太學,不出點名那就不是我了。
“庾大人所言雖是,然其錯不在口舌,而在於朝廷辦太學的宗旨和取向。”我放開嗓門朗聲說道。
此言一出,全場皆驚,這個人居然再次口出狂言,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射到我的身上,連臺上的庾亮也不例外。
庾亮深吸一口氣,淡淡說道:“方才引起辯論的,是不是你。”
“正是在下!”我毫不退縮的行師生禮,朗聲說道。畢竟說起來,我是太學生,庾亮是太常卿,也算是我的老師。
“報上你的姓名。”庾亮的語氣很淡。
“會稽卜機!”
庾亮聽了,並沒有我想象的那樣雙眸一亮,虎軀一震,而是依然很無所謂的說道:“你就是卜機?唉,打仗還是行的,好吧,既然你站出來了,就說說,朝廷辦太學的宗旨取向有什麼問題吧。”
我聽了這話不由一陣鬱悶,雖然說我很清楚的知道,庾亮的淡然只是“故作”的,如今我在朝廷的分量雖不足以改變時局,卻也舉足輕重,尤其是處於漩渦中心的庾亮他更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那句“打仗還是行的”,不是明顯在諷刺我嘛,是人都要爭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