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7部分,皇后起居注,白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發現更需要在意的是——如今有多少田地是不用交稅的。”
“皇親國戚的田莊不用交稅,此其一;朝廷官員的田莊不用交稅,此其二。我還記得,似乎中了秀才或者舉人,也可以有許多田地不用交稅。故而,民間有許多人都將自家田地放在秀才或舉人的名下,為的便是逃脫糧稅。”張清皎接道。
秀才與舉人不僅僅是功名,亦能帶來實際的利益,才使得所有讀書人都趨之若鶩。不然,那些資質庸常之輩又何苦白白耗費時光、錢財與精力呢?還不是因著得到功名之後,地位便與平民不同,所得的利益亦足夠發家致富?
作者有話要說: _(:3∠)_
之前趕時間,沒有仔細修
現在修改完啦~~~
一個大肥章,我覺得價值兩章啦,麼麼大家~
第385章 周家悶虧
“是啊; 不必繳納糧稅者日漸增多; 他們名下的田地亦難以堪合。越來越多的田地不用繳納糧稅; 這些糧稅便會一層又一層地疊加在尋常軍民身上,致使賦稅日漸加重,最終必定會民不聊生。”朱祐樘苦笑道,“從前我雖也知曉糧稅繳納之法; 卻從未細想過這些事。直至見了這張摺子,才無形之中驚出了一身冷汗。”
張清皎怔了怔; 嘆道:“若非萬歲爺提起來; 我亦從未想過此事竟是如此嚴重。於那些被侵佔田地的人家而言; 失去了能夠維生的土地; 確實是件悲慘的禍事。可於國朝而言; 卻更是攸關國泰民安的癥結。若不能解開,遲早會生出亂子來。”
“此事已經愈演愈烈了。”朱祐樘擰緊眉,“戶部每年大計; 都會呈上田畝、人丁、賦稅的數字。最近幾日我檢視了歷代先祖的實錄,與高祖、太宗時期相比,繳稅田畝的數量只剩下不到七分,收上來的糧稅卻仍是宣廟時期的八分九分。可見,各地糧稅定然都加重了許多。怨不得每生天災,百姓們便熬不下去。”
“那……該如何解決此事?”張清皎跟著蹙眉。她對稅收之策並不瞭解; 只想過效仿後世,透過對商人徵收財產稅,來減輕尋常農戶與軍戶的負擔。可對於田賦以及其他稅法的改革; 她卻是想不出甚麼合適的解決之道。畢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以及雍正的攤丁入畝雖是重要的知識點,時隔多年,她也幾乎已經想不起來多少了。
朱祐樘牽著自家皇后的柔夷,一齊看他最近無論閒時忙時只要有靈感便隨手記錄下來的那些想法:“歷朝歷代也都曾有過括田之策,將天下之隱田括出,便可徵收糧稅,重新給民丁分配田地。但此舉若是實施,必定會觸動許多人的利益。若是心性堅定且能掌握朝堂的君主,自可強壓著世族官宦行事;可若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勉強行事,只會引得朝堂動盪,甚至是天下動亂。”
張清皎道:“可若是不括田,那便只能改稅賦之法了。讓那些眼下不用交稅的人知曉,即使田地多了,不交田稅,也有其他的稅賦必須繳納。或者,趁著變法的時候,便能括出隱田來,重新給民眾耕種。”
“變法乃是國之要事,須得仔細籌備,才能行事。卿卿,我需要更值得信任的智囊來謀劃此事。眼下的內閣與六部,雖有銳意進取者,亦有圓融者,但卻未必通曉稅賦之道,亦未必知道民生疾苦。”簡而言之,便是他對如今的重臣們的立場與能力都不十分信任。即使有不少品行兼優者,也未必拿得出切切實實能施行的稅賦之法。如果僅因著他們名望高便倉促支援他們行事,下場只會和歷朝歷代各種失敗的變革一樣。
“萬歲爺不必太過焦急。變法這樣的事,尤其不可能一蹴而就,反倒是須得在前期鋪墊妥當,溫水煮青蛙才能成功。不然,若是強硬推行,豈知不會重蹈王荊公(王安石)變法之覆轍?如今咱們已經意識到此事的弊端,便已經可考慮一些細微之策了。徐徐著手,或許那些微妙的變化便能促成日後的變革呢?”
帝后二人坐在案前,喁喁私語。遠遠望去,彷彿他們正在說些風花雪月之事似的。應當也沒有多少人能想到,他們此刻商議的,竟是關係著國計民生的要務,亦是足以影響百年甚至數百年的關鍵決策之一。
************
因一時間難以促成稅賦變革之事,朱祐樘將張清皎勸他的話記在了心裡,打算不動聲色地推動一些細微的變革。堪合皇親國戚的莊田一事自然便是眼下最容易著手的,於是他便重新關注起了此事,每日早朝時都須得過問。
某些皇親國戚原本以為佯作鎮定地拖過這些時日便能保住吞進肚子裡的肥肉,卻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