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開啟求學生涯
刀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章 開啟求學生涯,為了愛,山之子求學記,刀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西方宗教社會不同,中國是一個以世俗為主的社會,儒家思想浸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教育在中國社會起著類似西方宗教塑造人靈魂的作用。都說老師是靈魂工程師,教育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承擔著培育倫理道德、薰陶人格的作用。
中國在古代就已建立一整套教育制度,有官學和私學,在鄉村地區大都有私塾。新中國建立後,中國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公辦學校教育體系,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辦學格局,對未成年人實行小學六年和初中三年共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政府在明雨村建立了一座小學,開設一到四年級的課程教學,五、六年級需到平丘鎮中心完小就讀,平丘鎮設一個進行初中教育的中學——平丘中學,山陵縣設兩個進行高中教育的中學——山陵縣第一中學和山陵縣第二中學。
1996年9月,小山文已經滿7歲了,到了該上學讀書的年齡。哥哥已經要離開明雨村小學去平丘鎮中小完小讀五年級了,姐姐也要在明雨村小學上三年級了。
趙家對送小山文上學一事是沒有異議的。這倒不是說趙家父母對孩子今後的人生有啥長遠規劃,要賦予這孩子偉大的抱負,而只是覺得讀點書識點字是有用的,而且村裡大部分人家到這年齡都是送孩子上學的。
爺爺趙長浩在年輕時可謂根正苗紅,組織上重點培養的農村幹部,可惜就是因為不識字,一輩子也只能做個農村幹部,沒有大的發展。趙田剛因為讀到高中畢業,回到生產大隊後被安排做記工分的書記員,這雖不是啥官,倒也比一般幹體力勞動的村民輕鬆了些。
讀書有好處,這還是一般人都能看出來的。
9月1日是明雨村小學開學的日子,這天早晨,母親幫小山文換上了套新衣服,好好洗乾淨臉和手。吃過早飯後,小山文挎著媽媽縫的書包,高興地在家裡蹦蹦跳跳走來走去,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外面的新鮮了。
爺爺這天早上專門過來看看,他坐在屋裡不停地嘮叨著:我家祖上是出過讀書人的,是有過功名的,以後要出個讀書人就好了。
臨走了,母親王林花囑咐兒子道:“兒呀,要好好讀書呀,不要像媽媽一樣,沒讀過書不識字,一輩子只能做個睜眼瞎。”
小山文對大人們說的這些不是完全能聽懂,但他知道這幾年哥哥姐姐每天都去那個地方,現在他也要去了,肯定是好玩的地方。
明雨村小學在村子的主路和村落前公路的交叉口附近,趙田剛帶著小山文從家走了不到10分鐘就到了。
這小學,也就比村裡一戶人家的院落稍大一點,一排磚瓦房被分隔成三個大教室,是二到四年級的教室,南邊的一座小房子是一年級教室,北邊幾個小房子是老師辦公兼生活的地方。
今天新生報到,村裡其他差不多年齡的孩子也在家長的護送下來到學校,大概有30多個,這裡面有小山文的一個堂姐、一個堂妹和一個遠房堂哥。這堂哥叫趙永平,是趙長浩堂弟的孫子,所以是遠房堂哥。
趙田剛帶著小山文來到一年級的教室,只見馮老師坐在講臺上,教室裡還有一些已經完成入學登記的孩子和家長。
看見村長趙田剛走來,教室裡馬上熱鬧起來,伯、叔、哥,相互之間打起招呼來。
一邊聊著天一邊辦理入學手續,馮老師給小山文登記了資訊,趙田剛交了學費和書本費,這就算入學了。學費150多塊錢,書本費不到100塊錢,總共200多塊錢。
第一天只是報到,不上課,辦完手續就可以回家了。
臨走時,趙田剛先對著馮老師說:“馮老師,這孩子就交給你了,你好好教育孩子。”又對著小山文說:“山文,在學校要聽老師話,好好跟著老師學。”
小山文只是看著老師和父親天真無邪地笑笑。
第二天一早,趙田剛又把小山文送到學校,今天正式開始上課了。
趙田剛出來後沒有馬上離開,和其他家長一樣站在教室窗外時不時看看,直到看著老師給安排好座位開始上課後才慢慢離開。
上學第一天,馮老師首先是對全班同學進行點名和安排座位。小山文在這群孩子裡個子算比較矮的,被安排在第一排靠門的位置,同桌是鄰居家的小孩。然後是發教材,小山文第一次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書本,高興得樂開了花,捧在手裡翻過來翻過去,東瞅瞅細看看書上的小人畫,時不時還把鼻子貼上去聞一聞書本的墨香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