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7部分,食王傳,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開弦。三箭一過,弓手持弓的手已經有些不穩。制式強弓對臂力的要求比較大,三箭下來,手已經有些酸了,但反觀黃澤楷,輕輕鬆鬆,看他神情,就是再連射個百箭也沒任何的問題。
這就是槓桿原理的優勢,那根杆和弩身有個絞接點,將杆分成了兩部分。長的一段是短的一段的三倍,當杆往下扳的時候,短的一端前方的小倒勾正好將弦勾起往後拉到弩機上扣著,因此,只需要三分之一的力就足夠了,而且這是順應著身體的自然姿勢往下撐。又要比抬臂張弓省力得多。用弓不是說拉一下就得,在弦放出去之前,手都在吃著力的,而弩呢,弦一上好,就基本不用什麼力了。這就好比,如果一個人他能提起五十斤重的東西,伱讓他提四十斤的,要提起來保持一段時間,那麼提幾下就累了,但是讓他提十幾斤重的東西,不用保持,而是提一下歇息一下,至少也能提百來下。
這下李業嗣不淡定了,很明顯,如果大唐兵士都裝備上了這樣的弩,射速快不說,還能連續的射擊,不用像是用強弓一樣,想要多射擊幾次,弓就不能太強,否則三到四次後,就會失去了準頭,而弓不強,射程也就不可能遠,射程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說伱攻城,我在城下,用射程遠超過伱的弓弩對伱形成壓制,伱城牆上的弓弩卻是射不到我,雖然伱有高度優勢,但是隻要射程超過的足夠多,這個高度優勢就會蕩然無存。
“咦?這是什麼?”一個箭步上前從黃澤楷手中搶下弩的李業嗣又不淡定了,指著弩身上一前一後的兩個直立的東西問王況,一個是在前頭,下發開了個孔讓弩箭可以輕鬆穿過去,上方是一根短杆;另一個是在後頭的板狀立起,可以方便的支起來放下去,,比前面的要長了許多,中間開了個長條孔,從這長條孔上,可以看到前方的短杆,短杆的影像正好將個長條孔給填滿了。
“某來說,某家來說。”徐國緒一見王況想要張口,馬上就從座位上起來,小跑過來賣弄了起來:“喏,看見了沒?從後面這個看著前面的短杆,短杆又對準伱想要射擊的目標,三點一線,如此就不會射偏了,再看這後面,有個標尺不是?每個標尺對應伱想要射擊目標的遠近,越往上越遠,越往下越近,這個設計可是精巧呀,一個射手,只要練習個一兩天就能輕鬆掌握這一把弩的標尺所對應的距離。這可比練習弓要快速得多了。”
徐國緒先前拿出來的小弩沒有這個設計,因為那是用來防身的小弩,射程不會有多遠,加上其方便攜帶的特性要求比較高,要求結構儘量簡單,重量要輕,操作快,因此有沒有瞄準裝置不是那麼重要,如果說在短短的幾丈十幾丈距離內還要藉助瞄準的話,那乾脆買塊豆腐一頭撞死得了,至於說更遠的距離,敵人要衝過來的時間,足夠皇帝身邊的人做出反應了,用不上,所以王況就沒搞瞄準裝置,再說了,李世民的射術並不賴,稍加練習就能做到準頭很高。
李業嗣並沒有因為徐國緒的賣弄而馬上就相信了瞄準具的功效,而是自己親自的射了十幾箭,感受著用瞄準具和不用瞄準具的差別,最後才戀戀不捨的放了下來,目光灼灼:“二郎,此弩一月能造幾把?”
“人手的問題,還是人手。”王況有點無奈:“若要是人手夠,一月千餘不成問題,目前麼,一月僅能做出百把,伱就先別想了,第一批要先給國緒出海的船隊配上,然後是給河北配上,接著自然是京畿戍衛軍,然後才能到伱。”
“一月百餘?有這麼多?那得多少匠人?”這下,不光是李業嗣,就連黃良和馬周都吃驚了起來,只有王凌還老神在在,自家弟弟整出來的,那還能有假?他是絕對相信的。
一把好弓,各項的工序加起來,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因為弓臂要校形,要纏麻,上桐油等等反覆幾次,中間還要陰乾的過程,當然一個工匠是不可能整年只做一把弓的,在上一把弓陰乾的過程中,他可以進行下一把弓的製作,但就算是如此的穿插,他一年裡,頂多也只能做出十幾把弓出來,也就是一個月不到兩把,這和王況所說的一月百餘是天差地別,而且一把弓的製成,還要多人的參與,相當於是幾人共同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十幾把弓的製作。
“弩機兩三人,弩身兩三人,弩臂五六人,制弦的人要多些,十來人。”徐國緒癟了癟嘴,對黃良等人的反應不以為然,他卻忘了,當初在東平的時候,他的表情比這些人還要誇張。
因為節省下了最費時的弩臂的製作,用鋼板直接替代了,因此,只要熟練的打鐵匠人,兩人配合,一天的時間打出幾把合格的弩臂是毫無壓力,而且,失敗了材料還可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