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武唐春,莫莫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但李敬玄,這樣一個在軍中沒有任何威望的人來領軍,號令會怎麼執行,誰也不知道。
李晨也一下子不知道怎麼主說。其實他有想到對策,那就是讓劉審禮主動上表朝廷,請求更大的許可權,指揮全部人馬。李晨相信,如果劉審禮指揮全部十八萬人馬,最後的結果不一定會輸,說不定還能在與吐蕃的戰爭中獲勝。但他也清楚,這不是劉審禮請求就能得到的。
朝廷既然同意了劉仁軌歸朝,並讓李敬玄來主持青海軍務的請求,那說明這事經過了朝議,朝堂上的主要的意見已經同意了這樣的安排。
皇帝同意,手握大權的皇后武則天同意,重量級的大臣也沒反對,不然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突然間劉審禮想到了一個人,他不由的眼睛一亮,盯著李晨看了一會後,又猶豫了一下,這才輕聲說道:“李晨,你說過,你要急著去長安。此去長安,你應該會去找吏部裴侍郎。想必王刺史有信寫給裴侍郎,向他舉薦你。對否?”
“劉尚書說的不錯,我身上確實帶有王刺史寫給裴侍郎的舉薦信,我也準備在抵達長安後,去拜訪一下他!”
聽劉審禮問起這事,李晨有點猜到劉審禮說這事的用意了。
“裴侍郎如今深得皇帝信任,主持吏部事務,如果他上奏朝廷,一力請戰,要求到青海來主持軍務,說不定皇帝會同意!”劉審禮終於把意思說出來後,又輕聲說道:“李晨,我希望你能和裴侍郎說說青海之事,相信你的言論會讓他有興趣。如果讓他來主持青海軍務,相信肯定能得將士們的擁護,畢竟他在安西時候,立下了無數的功勞。前些時候,他也曾被遣到青海領軍,只不過局勢緩和後,才返回長安。青海的事務,他應該比較熟悉。”
劉審禮與裴行儉交集並不是很深,但對裴行儉的能力他還是挺認可,劉審禮認為,如果裴行儉來當大總管,怎麼都比李敬玄好,甚至比劉仁軌還要好。裴行儉是蘇定方的嫡傳辮子,衛公兵法的衣缽傳人。在安西時候,他領軍出征多次,戰績輝煌,足以證明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還有,現在裴行儉雖然任吏部侍郎,但同時還兼任檢校右衛大將軍。尚書省的六部中,以吏部最為重要,劉審禮雖然貴為工部尚書,但在朝堂上的發言權,還不如一個吏部侍郎。雖然裴行儉這個吏部侍郎出任一道行軍大總管,有點勉強,但也沒什麼不可以。當初蘇定方出任行軍大總管的時候,只任一個左武衛大將軍的職,不是照樣領軍出征,並以自己的實力,折服了皇帝和朝臣們。
受裴行儉的節制,劉審禮雖然說感覺上有點憋屈,但比在李敬玄手下領軍,那感覺要好上很多。
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裴行儉來領軍的話,他在軍中的話語權會更加大一點,不像現在,處處受劉仁軌的制肘,經常受窩囊氣,卻不敢發作。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由他自己來任洮河道的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但沒人在朝中幫他說話,他自己又不可能自請命,所以不可能出任行軍大總管,或者青海安扶大使這樣的職務,節度青海一帶的所有人馬。
因此,讓裴行儉這個與他職位相差不多,軍事謀略又非常出眾人來青海領軍,是現在劉審禮認為最好的結果。
劉審禮的話,讓李晨也眼睛一亮,在與王方翼說起青海之事的時候,他就覺得,如果由裴行儉來任行軍大總管,節度諸軍,或許青海之戰就不會如原來歷史上那樣悲慘了。李晨記得,裴行儉在歸朝後,數次在行軍大總管的身份,率軍平叛,每次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也就是說,現在的裴行儉有資歷,也有能力擔負這樣的重任。
只不過,現在劉審禮已經明確告訴,劉仁軌即將歸朝,李敬玄要來青海領軍。事情已經這樣了,還能改變嗎?
即使說動了裴行儉,也有可能改變不了事實,裴行儉自請命,皇帝不予以理會,那一切白搭。
但李晨也認可了劉審禮所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策略,或許可以徹底改變歷史。
去試一試,沒什麼不可以的嗎?李晨瞬間就打定主意,儘快前往長安,去找裴行儉說這事。
當下也馬上答應劉審禮:“劉尚書,既然劉相公不願意接待我,那我呆在鄯州也沒意義,還不如早去長安。在下記著劉尚書的話,一定會和裴侍郎說這事,並希望能改變態勢。”
“那你明日一早就出發吧,我也寫幾封信,你幫忙帶到長安去!”
“好!”
第三十四章抵達長安
第二天一早,李晨就啟程離開鄯州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