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零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5部分,重返大隋,絕對零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上獲任幽州大總管,不管如何,總是不甘心只是做個空頭總管的。他也想要實實在在的趁機掌控幽州府,但以他現在的實力很難。想來想去,他便想到從上而下,透過對現有官制的一些變動,來幫助自己增強對幽州的控制。
“微臣以為,可先把散官官階化,將散官定位於官員的官階,祿俸標準。也就是說,所有的官員出仕,先授散官定其品階,然後授職定其職事,並且以後官員的俸祿都以其散官品階,不管官員擔任什麼職事官,其俸祿都以其散官為發放標準。對於其實際職位,不影響俸祿高低,僅可視實職輕重,兼職多少,可給予一定的相應職事津貼。”
散官之制始於兩漢,最初指的是無印綬、不理事的官員,如漢之大夫、博士、謁者、郎官,或無專職而參預議論政事,或侍從左右,傳達詔命。此外,自漢魏以來的加官加銜(如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侍中、光祿大夫等)到南北朝時也成為散官的一大來源。到北周時,仿《周禮》之制設定六府,改易百官之名,然自漢魏以來的侍中、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仍然設定,但無實際職掌,其中侍中、散騎常侍為加宮,不著品;其餘自正八命以下至一命,依次而定其階。
隋立國後,朝廷先是有自從二品到從四品的諸大夫散官,而後又自從九品到正六品設八郎尉散官。
易風現在提出來,就是把這套發展了幾百年到現在依然有些混亂的散官系統,把其階官化。並且他特別提出要把散官分成文武兩類,文官有一套專門的散官體系,武官也設一套專門的散官體系。
“文武分設兩套散官體系,文武分別。武散官還可以充作軍中階銜,用以明瞭上下,有助指揮。”朝廷現在的散官是文武共用一套體系,而且中間還缺了五品這一品的正從上下四級散官。易風想要推行散官,還弄出文武兩套來,一來是要明確官員們的品級上下,儘量避免朝廷大量的有爵和有勳官者,這些有爵和有勳官者,本職可能不高,可他們承襲的爵位勳職卻很高,如果不規範這一點,那麼以後他在幽州府,除了他以外,他手下的許多部下可能都很難指揮的動那些職低卻爵重勳官的部下了。
尤其是武散官體系,易風可是準備將其做為軍銜來用的,推行這套武散階,那麼以後指揮軍將就要方便的多了。他不可能給自己的部下都弄到爵位勳職,可武散階要是能推行,那麼有官先有階,每個將領都將先定下武散階。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有根據實職的相應散階。就能大大削弱爵位勳職帶來的影響。
“勳官階官化,以散官為俸祿官。先有散官定其階,後授職官定其職。”楊堅慢慢的口味著易風這段話的意義,終於,他眼睛中慢慢綻放出異彩,重重一拍桌案,“好!”
一直以來,因為種種原因,隋朝開國之後,就揹負上了一筆很沉重的負擔。那就是西魏、北周兩朝的諸多勳貴官員,甚至連北魏時的許多封爵授勳,隋朝立國後也被迫承認下來。幾朝傳承下來的這些勳貴封爵,不但政治上對楊家是個隱患,而且就是在朝廷的錢糧負擔上,也是筆極大的開銷。特別是,這些封爵勳官在品級上都往往是極高的,極大的對朝廷任命的官員們造成很大的衝擊。而且按歷來的制度,這些前朝的勳貴們。他們的子孫又可以根據父輩們的爵位勳品,承蔭出仕,已致形成一股尾大難掉,越來越大的勢力。
現在易風提出的這個改革官制第一步。看似只是很簡單的涉及散官的改革,可卻是四兩拔千金,一下子切入到了最核心的部份。楊堅已經看出來。這個散官階官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對封爵和勳官影響力的削弱。甚至如果按此實行。對於朝廷在爵位勳官上的財政支出,也是一項大的改善。而且若按這個方案實行。那就等於以後不管官員們身兼幾職,實際上都等於是拿一份俸祿,最多隻是對他們所擔任的職位位置給予一些津貼而已。按易風所說的,他現在的全部官銜是特進使持節上柱國司空雍州牧趙王幽州大總管幽州刺史幽易武等三十二州諸軍事北伐東路行軍元帥這一連串的長長名稱。
他的散階就是正二品特進,勳官是上柱國、爵位是趙王,然後其它的都是職官。一人身兼多職,按現在的官制,易風的每一個官職,不論散官勳官還是職官,都有一份相對應的俸祿,爵位則有食邑。這麼多的高官重職,朝廷要支付的俸祿就是一大筆。
而按易風的改革方法,以後易風的品階按散官的特進算就是正二品,因此以後他的俸祿就是正二品的年祿七百石粟,一年發兩次,春秋兩季發放。另外還有一份是趙王的封爵食邑,沒有俸祿只是封地的食邑。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