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9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外交部遞交國書時,便得知只有自己覲見維多利亞女王,劉錫鴻不用去。
劉錫鴻得知訊息後十分惱怒,他認為自己這個副使實際上是和郭筠仙這個正使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天朝派遺正副使節,本身就有相互牽制的意思,這是體制上的慣例,“國朝遣使皆正副並行,所以相維制也”,他認為郭筠仙早就知道國書的內容卻不告訴自己,是以在日記裡憤憤的寫道:“查國書未及臣鴻,曾與都中聞人言之,時正使以奉書先發,追不可挽。”劉錫鴻認為這是郭筠仙有意要自己的難堪,本來他認為自己當副使可以“左右郭公”,但現在“外洋於副使則謂之幫辦,聽驅遣於正使。自出都後,體制從外洋,凡行洋人檔案皆單銜,事事無從商榷,徒食俸薪而已”,因此甚為不滿,對郭筠仙的態度也變得惡劣起來。
儘管國書一事並不能怨郭筠仙,但郭筠仙還是盡力的做了補救,在郭筠仙和英國外交部進行協商之後,英國方面同意郭筠仙和劉錫鴻可以同時覲見。但由此二人的矛盾已然等於公開化了。
劉錫鴻原本就一直在忠實的履行著李高陽給他的“任務”,這之後便更加的變本加厲,不斷的給國內發去密電,說郭筠仙的不是。只是劉錫鴻做夢也沒想到,他的舉動早就被倫郭的中土僑商領袖陳氏家族發覺,而陳廷軒在發現劉錫鴻欲致郭筠仙這位忠厚長者於死地之後,果斷出手,神不知鬼不覺的結果了劉錫鴻的性命。
因劉錫鴻已死。本著中土“死者為大”、“人死萬事休”的傳統精神,在給朝廷的奏報中,郭筠仙並沒有參劾劉錫鴻,只是詳細的彙報了這一階段的工作情況和倫敦警察廳給出的劉錫鴻的死因,並隱約的在奏摺當中指出劉錫鴻的死因可能是因其“性情暴戾”、“語言陵蔑”引起了外人的仇視,以致被暗害身亡。
而郭筠仙並不知道,劉錫鴻此前對他的暗中構陷和他的那本《使西紀程》,已經在國內掀起了軒然大波,隨後北京城裡,參劾他的奏章。便如同雪片一般漫天飛舞起來。
首先是左都御史景廉參劾郭筠仙:
“……竊查自外洋各國公使駐京以來,無厭之請,無理之求,不一而足。總理衙門王大臣等,或正論以折,或婉言以導,不知幾費經營,唇焦舌敝,必核其實在無礙大局者,方允其請。所以撫外夷而存國體也。奴才雖不盡知,而前在西路軍營屢接總理衙門公函,已略悉梗概。近聞兵部侍郎郭筠仙在總理衙門,一以順悅夷心為事。……且其平日議論,總以外國凡有所請,必須盡允,諸事方易辦理為辭,啟戎心而失政體,莫此為甚!”
“查郭筠仙曾奉出使外國之命。居心偏執,到外國時,遇有交涉事件,求無不允,恐於大局有礙。”
從參折內容來看,景廉的目的是反對派郭筠仙出使,要求“另簡熟悉洋務大員出使外國”;理由是郭筠仙“順悅夷心,恐誤大局”,景廉的彈劾,拿捏得很有分寸,並不是反對派人出使外洋,也沒有采納出使外國是“事鬼”的說法,而是認為郭筠仙那一套辦理洋務的思想主張是“媚外”,且“居心偏執,……遇有交涉事件,求無不允,恐於大局有礙”。
景廉之參是國內守舊頑固派大臣射向郭筠仙的第一支毒箭,辱罵郭筠仙的輿論也因而鋪天蓋地,“自京師士大夫下及鄉里父老,相與痛詆之,更不復以人數”,雖然未能改變朝廷對郭筠仙的信任,但卻讓郭筠仙感受到了舉國上下嚴重的虛驕之氣所帶來的不寒而慄!
緊接著參劾郭筠仙的,是翰林院編修何金壽:
“……竊臣近見兵部侍郎郭筠仙所撰《使西紀程》一書,侈言俄、英諸國富強,禮義信讓,文字之美;又謂該國足稱二霸,高掌遠踞,鷹揚虎視,猶復持重而發,不似中土虛驕自張。一再稱揚,種種取媚,喪心失體,已堪駭異。其中尤謬者,至謂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與遼、金崛起情形絕異,逼處憑陵,智力兼勝,並不得以和論等語。我國與各國和議之成也,內外臣工痛念庚申之變,皆思臥薪嚐膽,以國家自強為期,為異日復仇雪恥之地。今郭筠仙敢為此語,豈止損國體而生敵心,直將隳忠臣匡濟之謀,摧天下義憤之氣。我大乾無此臣子也!”
“竊思古人使於四方,原在不辱君命。今郭筠仙自知清議難容,故為此張大恫嚇之詞,以自文其短,而挾以震駭朝廷,為將來見功地步。此等居心,已不可問。乃復著為書篇,搖惑天下人心。其書中立言尚恇怯如此,安望其抗節敵庭,正論不屈乎?……”
何金壽上的摺子也主要是對郭筠仙《使西紀程》一書進行口誅筆伐。
《使西紀程》是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