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85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思路搞出來的軍艦,是“你打不沉我,我也打不沉你”。歸根到底,裡德接受的是“存在艦隊”的戰略思想,海軍的首要作用在於威懾。而巴納貝則傾向於,讓皇家海軍牢牢控制海洋,繼續在特拉法爾加海戰後的一百年裡打遍全球無敵手。
不過,對於自納爾遜以來就崇尚攻擊至上的皇家海軍。犧牲防禦而獲得攻擊力的提升還是可以接受的。況且,24英寸裝甲板可以擋住現有火炮的射擊,中央裝甲堡是可以放心的。至於首尾的水平防護甲板,由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海軍來說依然是近距離作戰,炮彈的彈道比較平直,防護效果優於同等厚度的垂直裝甲板。因為前者即便厚度不大也可以形成跳彈將炮彈彈開;後者則純粹是與炮彈硬碰硬地進行防護,難保無虞。
原“暴怒”號設計方案採用的是全艦長的舷側裝甲帶,沉重的裝甲帶和科爾斯炮塔,迫使本艦採用低幹舷艦體。但為避免航行時艦艏上浪影響火炮操作,另在其上部搭建一個圍堰式裝甲堡,以增加炮塔離海面的距離並保護前後炮塔的基座。這是自“蹂躪”號以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作法,但在實踐中發現效果不佳。
在這個最初被稱為“新暴怒”號的第一個設計方案中,舷側裝甲防護區域作了縮短,並且與圍堰式裝甲堡融為一體,形成中央裝甲堡,但長度依然比較長,佔艦體總長的2/3。科爾斯炮塔依舊是佈置在首尾,高海情時的縱搖無疑很難避免,這樣看來無法配備巴納貝所青睞的大口徑火炮。
第二個方案,在前一方案的基礎上,首尾保留與“暴怒”號相同的35噸火炮炮塔,但在艦體中部佈置一個安裝單門50噸火炮炮塔,該炮塔可以向兩舷射擊。這樣,將笨重的大口徑火炮炮塔布置在中間,可以改善軍艦的航海效能。
第三個方案,將第二個方案中艦體中部的50噸火炮炮塔改成4座露炮塔。各安裝一門18噸火炮。這個方案明顯是以多門中等口徑火炮射擊密度來代替單門大口徑火炮。
此外還有第四方案,不過是將4門18噸火炮減弱成12噸火炮,目的是可以將火炮安裝位置升高,以便在戰鬥中對敵艦形成掠射火力。
從這些設計過程可以看到。巴納貝一直在改善航海效能與提高火炮威力之間猶豫,同時也可以看到,繼續沿用類似“暴怒”號的低幹舷、首尾炮塔的設計佈局,以當時的技術水平,無法達到使軍艦配備儘可能大的火炮並得到完善的裝甲防護的初衷。
巴納貝轉而考慮露炮塔。畢竟露炮塔的重量比科爾斯炮塔要輕很多。儘管在當時的看法是其防護能力遜於後者。在9073年的春天,許多其他的設計方案紛紛出籠。甚至更翻出了曾經為法國太上皇拿破崙三世設計的一個鐵甲艦方案,這個方案與之前的所有鐵甲艦相比都顯得要激進。即配備10門35噸火炮,全部安裝在露炮塔中,4門兩兩朝向首尾,另外6門佈置在中部,這6門火炮已經初露“對角佈置”的雛形。到了4月,巴納貝讓他的助手具體落實出了這樣一個方案:航速14節,配備4門主炮,其中2門是50或60噸火炮。另2門是35噸火炮,安裝在2個裝甲圍壁為14英寸的露炮塔中,這樣,炮塔部分的重量可以縮小到只及“暴怒”號的科爾斯炮塔的2/3。
但是,露炮塔對火炮的保護明顯遜於科爾斯炮塔,因此,巴納貝對在主力艦上使用露炮塔依然心存疑慮。
不知道巴納貝具體在什麼時候接受了將炮塔成對角地佈置在艦身中段、類似義大利新戰列艦“杜里奧”號和“丹多洛”號的做法,但按巴納貝的說法,與其說是受義大利布林模型的影響,不如說是來自國內議會與輿論的壓力。他們覺得。象“蹂躪”號那樣的低幹舷對於一艘遠洋型軍艦來說是危險的。當時掌管軍費劃撥的議會對決定新型主力艦的外形有很大影響力。那就是幹舷要高。前後幹舷都較高的一個結果,就是沉重的炮塔必須佈置在軍艦中部成對角分佈。
將炮塔布置在軍艦中部成對角分佈的好處在於:第一,可以大大縮短裝甲防護區域的長度,這與中央裝甲堡的理念不謀而合;第二。在安裝沉重的主炮後,依然可以以設定首尾甲板室的形式提高首尾幹舷;第三,在執行撞擊動作時可以避免主炮受到損壞;第四,避免了主炮塔布置在首尾時,艦體在高海情下出現的嚴重縱搖;第五,兩座主炮塔依然可以實現同舷側齊射。
這個方案上交海軍部後得到了同意。審計官休斯頓?斯圖爾特和軍械總監胡德都讚賞這個方案。儘管到目前為止。“蹂躪”號、“雷鳴”號和“無畏”號代表著歐洲主力艦的最高設計水平,但由於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