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6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得攜帶家眷”。他擔心的是:一旦允許西方使節以西禮代替跪拜覲見。天子顏面盡失,將“何以為天下共主”?
顯鳳皇帝的擔心,其實集中代表了中土傳統士大夫們的“禮治”思想。
到了顯鳳十年,英法聯軍自天津攻入通州。顯鳳皇帝對聯軍提出的八項議和條件無不應允。唯獨對英方提出的國書須“親呈大皇帝御覽”這一條表示“萬難允許”。他指示前方負責談判的敬親王宜欣,稱:“國體所存,萬難允許。該王大臣可與約定,如欲親遞國書,必須按照中土禮節,跪拜如儀。方可允行;設或不能,只宜按照美、俄兩國之例,將國書齎至京師,交欽差大臣呈進,俟接受後,給予璽書,亦與親遞無異。現在撫局將有成說,不值因禮節而決裂,設該夷固執前說,不知悔悟,唯有與之決戰。”
結果因為談判失敗。英法聯軍迅速兵臨北京城下,乾軍各路勤王之師戰敗,死傷慘重,戰火波及京郊的皇家園林。顯鳳皇帝匆忙逃往熱河,將殘局留給了敬親王宜欣。然後是簽訂新的《北京條約》,聯軍收穫了大量的物質利益,但仍然撼不動顯鳳皇帝對跪拜禮儀的堅持,只好暫時放棄。
此時遠避熱河的顯鳳皇帝傷心欲碎“此次夷務,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見朕弟,已屬不成事體,若復任其肆行無忌,我大乾尚有人耶?”,他不願意返回北京,因為“夷人”僅僅是暫時退去,他們拒絕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想謁見自己親遞國書的念頭還沒有打消。他在詔書裡疾言厲色:“若不能將親遞國書一層消弭,禍將未艾。即或暫時允許,作為罷論,迴鑾後,復自津至京,要挾無已,朕唯爾等是問。”
此年12月,敬親王從英、法兩國公使處取得了不再堅持入覲的保證。但顯鳳皇帝仍心存疑慮,不願回京。次年8月,顯鳳皇帝病死於熱河,終於實踐完成了自己“決不見不行跪拜禮之夷人”的諾言。
此種情形下,英國政府也只好做出退讓,決定不再堅持入覲問題。英國外交大臣於當年訓令英國駐華公使,命其不要再要求向大乾皇帝親呈國書,只要求乾國政府承認其為英國政府的代表即可。其餘各國也採取了和英國相同的處理方式。
顯鳳皇帝死後,彤郅皇帝年幼和太后婦道人家不便拋頭露面,就成了大乾朝廷長期拒絕外使入覲最得力的理由。
雖然外國的外交使節顯鳳十一年時便駐在了北京,但是清流們仍然激烈的反對外國公使覲見年幼的彤郅皇帝。為此敬親王不得不以半攝政者的資格接見他們,並向他們表示皇帝尚在沖齡,不宜覲見。雖然外國代表們同意他的這種看法,即沒有理由非要和當時一個年齡不到20歲的皇帝見面不可,但外國公使們仍然認為,天朝皇帝一再推遲覲見是一種不友好的行為。(未完待續。)
PS: 傍晚老王來到世貿大廈樓頂登記,管理員懶洋洋的看了他一眼說:跳?老王:房子都抵押進去了!管理員眉頭一動,指了指飄臺說:“請跳!”老王:“四倍槓桿!”,管理員大蹙把老王拉倒人少的一邊:“請先跳!”老王又說:“買的中車!”。管理員熱淚盈眶,緊緊抓住老王的手朝後大喊一聲:“加跳板!”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五百五十七章禮治之困
事實上,大乾朝的清流們之所以堅決反對外國公使覲見,是由於外國人不肯行叩頭禮,而這是和他們心目中的天朝皇帝之為“天下共主”的神聖理論以及古已有之的“納貢”體制格格不入的!
彤郅六年在討論修約問題時,總理衙門就這個問題徵求過幾個主要封疆大吏的意見。絕大多數人主張在皇帝成年以前應迴避這個問題。直隸總督李紹泉認為,與敬親王接觸就足以上達天聽,直接覲見並不會使外國的外交使節們另有所獲。至於皇帝成年後的覲見儀禮問題,他主張可以允許外國公使沿用晉見本國國主的禮節。他的老師曾伯函則認為,寧煦皇帝當年曾經把俄國看成是一個平等的國家,而不是一個下屬附庸,所以朝廷也可以把外國公使看成是具有平等地位的國家的使臣,使之免予遵守中土的習俗。曾李師徒的建議無疑又遭到了保守派官員激烈反對,他們堅稱“祖宗之法不可變”,“絕不可從外國之風俗,變中夏之禮制”。
而直到彤郅十二年,18歲的彤郅皇帝正式親政,英、法、俄、美、德五國公使即聯合向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覲見彤郅皇帝,遞交國書。
拖無可拖,拒絕的理由已不復存在。總理衙門只能與五國公使會談。談判中,圍繞著親遞國書的覲禮問題,雙方舌戰不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