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6部分,崛起之新帝國時代,兩塊,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乾方堅稱:“彼謂條約中有礙於國體之禮,為不可行;則告以礙於中土國體,亦不可行。彼謂條約允以優待;則告以中土相待,能優於禮之中,不能優於禮之外。彼謂唯跪拜之禮,有礙國體者不能行,此外均可商酌;則告以唯跪拜之禮,最關中土國體,首先議定,此外始可從容擬議。”各國公使堅持:覲見一事。《天津條約》早有約定,大乾朝廷也已允諾皇帝親政後履行;公使覲見在西方各國已是慣例,漢譯的《萬國公法》裡也有詳細記載,不存在理解難度;覲見禮儀應按照各國通行的方式。各國平等,並非藩屬,不能強求行跪拜之禮。
辯論往返長達三個月之後,爭論終於告一段落,雙方達成協議:
1、五國公使覲見時不行跪拜之禮。作為讓步,公使們特將覲見本國君主的三鞠躬之禮改為五鞠躬。
2、不舉行覲見大典,只允許帶有本國國書,初次駐使乾國者參加覲見,呈遞國書。以後也不能隨時要求覲見。
彤郅十二年6月29日,英、法、俄、美、荷五國公使和日本大使,共六國使節在紫光閣以西禮覲見彤郅皇帝。西方各國使節終於如願以償首次以平等國家代表的身份站到了天朝皇帝的面前,此時,距離馬戈爾尼出使時已過去了整整80年!
彤郅十二年六國使節以平等禮儀覲見大乾皇帝,在外國人看來。本是天朝融入國際社會的重要歷史事件和節點,但當時乾國人的理解,卻將此事與“禮崩樂壞”緊密地聯絡到了一起,對喪失“立國之道”的恐懼感與被迫做出改變的屈辱感交匯在一起,最終導致本該詳細記載朝廷政務大事的《國朝實錄》和詳細記載皇帝每天重要活動的《起居注》,都不願意詳細記述此事。連愛記日記的朝廷大員們,對最為重要的覲見禮儀,都有意一筆帶過。這種一筆帶過的背後,可以說蘊含著某種難以啟齒的羞辱之情。
僅僅一個是否下跪的禮儀問題,就搞得有如天塌下來一般。不但為此爭執多年,而且因為這個問題和外國人交涉而失去了很多實在的利益,放在後世,也許很難想象。但在這個時代,卻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作為大乾帝國的精英階層,信奉儒家的道德理論計程車大夫們認為,有了明君,才會有良民。君是盤,民是水;盤是圓的。水就是圓的,盤是方的,水也就是方的。由這個理論可以推斷,明君統治時期,美德之花處處開放。有時,目不識丁的苦力都會告訴外國人“堯舜”時期夜不閉戶,因為沒有小偷;在路上丟失了什麼東西,第一個發現這件東西的人就會守在那裡,直到有第二個人來,他才走開,這樣一個替一個一直等到失主到來,完壁歸趙。有一個普遍的說法: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今不如昔。這種厚古薄今的傾向不限於帝國和帝國的臣民,全世界都是如此,只是天朝人對此深信不疑的程度,則是其他民族“無與倫比”的。古代文獻記載了古代的所有美德,現今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沿用承襲。正統的天朝人看待“四書五經”,就好比虔誠的基督教徒看待希伯來語的《聖經》一樣,儒學家學者們也不會相信“四書五經”還需要增補。古代的經典造就了這個偉大的民族,也造就了千年帝國的政治體制,不管這個體制具有什麼別的性質,它的頑強執著卻是不爭的事實。自我保護是民族的首要原則,一種統治方式經歷瞭如此漫長的年代還完好如初,雖然這並非獨一無二,但人們對它的敬仰之情與他們對“四書五經”的敬仰之情是十分相似的。帝國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吹倒,它是一個立方體,一旦翻倒,也只是換個面,其外表與內涵還都是一如既往。這一過程反覆出現,教會天朝人,政府演變的結果是可以預料的。任何改進建議無異於十足的左道邪說。因此,古人無可爭議的優勢是建立在後人顯而易見的劣勢的堅實基礎之上的。
帝國內還存在另外一種普遍現象:幹百萬人準備為某種信仰而獻身,但他們卻不理解這種信仰,也不會按照這個信仰的具體信條去約束自己的生活。風俗習慣和語言一旦固定下來,就像石膏一樣,能摔碎它,但不能改變它。至少理論上是這樣。但實際上任何理論都會有彈性去變通,任何風俗習慣都不是永遠不變的,只要有一定的條件,就可以有所變化。例如,是大乾朝的統治者在所有天朝人當中推行一種全新的削髮髮型短髮,即把頭髮剃得很短,只有薄薄的一層。北方的在帝國佔統治地位的渤族非常驕傲於自己的短髮髮型,勝於驕傲於自己的服飾,因為那是他們的祖先反抗壓迫,奪取天下的象徵。但是。在大乾帝國的南方,很多地方還殘存著對前朝的懷念,他們用長髮來表達這一情感。在帝國南方各省,無論男人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