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4部分,逍遙靈帝傳說,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撫。1882年2月27日,逝世於廣東揭陽家中。
在發展實業方面,丁日昌首創輪船航運事業,創設江南製造總局,倡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在臺灣開礦藏、築鐵路、架電線、造船械、辦農墾等。
在軍事國防方面,他提議建立北平、東洋、南洋三支水師;建言建策不計資歷,從實踐中選拔各方面的人才。
在外交方面,他力主維護主權和收回利權等。
在內政方面,他提倡清政廉潔,嚴懲貪官汙吏,平反冤獄,清理積案,剔除陋規積弊,蠲減苛捐雜稅,注意治水促耕,搶險救災等。
在華僑華工方面,他建議禁止外人在沿海誘騙華工出國;建議設市舶司,管理在外國的華僑和華工等。
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建議變八股為八科,改革科舉制度,推動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學童,挑選船政學堂優等生赴歐留學,組織翻譯出版西方科技書籍和編撰府志政書,主張在通商口岸創辦報館,倡導廣設社學和義學。
1854年{咸豐四年},廣東天地會起義軍進攻嘉應{今梅縣},丁日昌為李璋煜獻計,以堅壁清野的辦法對付起義軍。
事後論功,授瓊州學訓導,三年後遷任江西萬安知縣。
1861年,調任盧陵知縣,正趕上太平軍進攻盧陵,縣城失守,被清廷革職。
當時曾國藩正率湘軍在安徽作戰,丁日昌轉投其幕中,為其襄辦軍務。
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國藩之命,前往廣東督辦厘金。丁日昌在抵達廣州後,發揮自己通曉火器製造的專長,在廣州市郊燕塘,親自設計並監製成功短炸炮36尊,炮彈2000餘顆。
這些武器受到廣東清軍的歡迎,丁日昌因此聲名遠播。
1863年,被李鴻章調赴上海,創設炸炮局,製造18磅、48磅等多種開花炮彈,同時也鑄造少量短炸炮,供淮軍攻擊太平軍之用,在進攻常州作戰中發揮相當的威力。
在這個過程中,丁日昌的思想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
一是認為“太平軍已不足平”,真正構成對清朝威脅的是外國侵略者。
1864年8月,他上書李鴻章,指出現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時恫嚇挾制,令人憂憤難忍,必須積極自強以圖禦侮。
他認為外國的長技在於船堅炮利,洋人恃此以挾制華夏國,我們也可以取其所長以對付洋人。
丁日昌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他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認識到,華夏國傳統的生產工藝和手段無法適應近代槍炮製造的需要。
舊式泥爐煉不出能夠製造近代槍炮的鋼鐵,用泥模鑄炮也很難使炮膛光滑勻衡。
因此,丁日昌產生了改革生產工藝和手段的強烈願望。
他在上海與洋人頻繁接觸,已對西人的機器工廠有所瞭解。
王韜所著的《火器說略》,更使他對近代槍炮的製造原理、生產工藝,特別是車床等生產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寫信向李鴻章推薦王韜,同時建議設立“夾板火輪船廠”,用機器生產近代輪船和槍炮。
恰在這時,容閡提出了要在華夏國發展“制器之器”的主張。丁日昌立即深表贊同,“製造之理是一脈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眾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孫”。
從手工生產進而追求機器生產,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變革。這個觀念變革,對華夏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自強運動的興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丁日昌以這種新的認識和觀念為基礎,在上海積極設法,主持收買了美國人設在虹口的旗記鐵廠,合併原來的炸炮局。
後又接納容閡從美國購回的機器,於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製造局。
江南製造局是清政府設立的第一家近代軍工企業,標誌著華夏國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生。
在對海防的貢獻方面,丁日昌以蘇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製造局的第一任督辦,為該局擬訂了經營大綱。他提出要留外國技術人員為教習,培訓華人技藝,力爭自主,不受洋人控制。
鑑於局中原有裝置以造船機器為多,他讓局員詳考圖說,“就廠中洋器,以母生子,觸類旁通”,製成大小機器30餘臺,用以製造槍炮。
據曾國藩後來奏報,其所造槍炮“皆與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敵”。
後來,他又設法擴充套件該局的生產能力,由生產槍炮進而製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