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1部分,抗日保安團,著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有個三長兩短……嫌晦氣不是?”
大夥兒一聽都感到有些為難。畢竟那個年代的農村還是挺迷信的。就算是到了21世紀,估計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將與自己家庭無關的老人和病人領回來。
楊教授點點頭表示理解,又問道:“那你們打算怎麼辦?”
孟繼光書記說:“先發動黨員幹部吧,每名黨員必須負責安排好至少一個困難家庭。各村幹部也要分攤。小鬼子都扛過來了。還有什麼困難是扛不過的?”
楊教授滿意地說:“嗯。思路是對的。群眾工作也要做好,現在是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全天下的中國人都是一家人。一定要團結互助。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給鄉親們講清楚。”
鄭衛國正在和周參謀長、三分割槽司令員段雙虎等人談地方部隊的恢復情況。得知地方上的困難之後,立即吩咐道:“雙虎,你們部隊上也要出把力,不能袖手旁觀!”
段雙虎有些為難地說:“前段時間為了救災和安置百姓轉移,已經佔用了我們部隊很多時間了。眼下小鬼子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向我根據地發起攻擊,我覺得還是應該把精力都集中在軍事上。不過吃了敗仗,死的人更多!”
鄭衛國擺手道:“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人心向背的大事!你們現在也不是一般的**了,而是三分割槽父老的子弟兵。父老有難,子弟兵們怎麼能袖手旁觀呢?”
段雙虎想了一下,點頭道:“是,總座,我明白了!”
鄭衛國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嗯,明白就好,安置工作一定要做好,有什麼困難軍區和行署都會幫助你們的。”
段雙虎趁機又要了一批武器彈藥,並且要求再派一批狙擊教官。實踐證明,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冷槍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據戰後統計,前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一共有五百多名日軍倒在了神槍手們的冷槍之下,平均每天都有三四十個戰果。這是極為驚人的成績。
鄭衛國爽快地說:“彈藥沒有問題,這次主力部隊換裝調整,還會派一大批軍官下來充實基層力量。雙虎,你們的武器也會上一個大臺階!”
趁著新到了一批武器的機會,鄭衛國決定對部隊“動動手術”,其基本原則是增強火力,精簡人員,以增強作戰效能,減輕後勤壓力。比如以前一個班是17人,正副班長各一人,機槍四人組攜一挺輕機槍,擲彈兵二人組攜一具擲彈筒,初等專業射手一人,普通步槍兵8人。
調整之後每個班12人,正副班長各一人,輕機槍二人組,攜一挺輕機槍,初等專業射手攜掛載式槍榴彈發射筒一具,普通步槍兵7人。具體戰鬥時,班長負責指揮機槍進行火力掩護,副班長則與剩下8人組成三個攻擊小組,交替掩護攻擊、防守或者撤退。
各班裁撤下來的擲彈筒則編成一個擲彈班,由排一級統一指揮。本來擲彈筒跟槍榴彈的功能有些重疊,但是這玩藝兒繳獲多,戰士們也是越用越熟,放著不用就太浪費了,所以仍編在主力部隊裡面。有些軍官建議移交給地方部隊,但是這玩藝比較難操作,方案最終被否決。
連一級的重機槍因為太過笨重,影響部隊機動,全部收回到各營,戰時視情況下放。同時,各步兵連統一裝備上了六零迫擊炮,每個連三門。
值得一提的掛載式榴彈發射器和六零迫擊炮都是由平安縣兵工廠自制的,這是第四十一集團軍向自給自足邁出的重要一步。
營一級的重武器就比較豐富了。主力部隊一共有六個選項,一是繳獲的92式步兵炮。根據誰繳獲誰擁有的原則,每個營可以裝備一到兩門;其次是百祿式47毫米戰防炮,每個營兩門到四門;第三是82迫擊炮,各營可以擁有兩到六門;第四是重機槍,這個是標配,每個營都有,一般為八到十二門;第五是德制1913年75mm山炮;第六就是新到馬克沁37毫米砰砰炮,精銳部隊才有。
步兵炮和小山炮可以壓制對方的重火力,比如步兵炮、迫擊炮陣地、機槍掩體;戰防炮可以對付裝甲目標或者堅固工事;迫擊炮和砰砰炮都是火力支援武器;重機槍的使用範圍較廣,壓制、支援、防空都用得著。
以上六種武器同時出現在主力部隊的序列裡。根據部隊的實際情況。各部隊長可以進行選擇,多選!理論上可以全部擁有,但考慮到後勤和機動性,一般沒人這麼做。
由於營級重火力的複雜性。各營均設有一名專業炮兵出身的副營長。專門負責管理和指揮這些火炮。
團一級的重武器包括15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