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5部分,文娛抗日上海灘,無邊的寒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惜,數百年以降,萬冊《永樂大典》只有八百餘冊存世。原書不知去向,而兩個少年手中的《永樂大典》,是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謄抄的副本。而隨著《永樂大典》的散佚,中華古文明,也有不少東西就此失傳。譬如《永樂大典》上,對宋朝神器神臂弓的記載和圖畫。
為明朝永樂帝代言的《永樂大典》在明朝後期並沒有受到眾人的重視,並且因為卷帙浩繁,也沒有刻印。眾人對這部書珍貴之處的認識,是在民國時,鋪天蓋地的報紙上。
一九一二年,時任民國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周樹人建議教育部諮請******,將翰林院所存《永樂大典》殘本六十四冊送歸教育部,其中六十冊交由京師圖書館儲藏。這便是京師圖書館入藏的第一批《永樂大典》。
隨後,北平圖書館便想盡辦法蒐羅遺落散佚的《永樂大典》。砸錢砸的絕不心疼。而在受人捐贈後,也會廣而告之。新聞時有報道。到一九三四年,北平圖書館館藏的《永樂大典》,已有九十三冊。而《永樂大典》的名聲,也在蒐羅中傳揚開來。
而在中國人蒐羅自己的文明典籍時。其他國家的人也聞風而動。經驗最豐富的就是當年帶著八國聯軍一路進攻北京的英國人。英國人在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