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部分,武夫當國,淋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聯棻頗有深意的說道。
胡龍驤看了張聯棻一眼,一時思緒萬千,沒有再多說什麼。
經過一天時間的考慮,胡龍驤最終還是決定幫袁肅在學堂方面活動活動,反正對他而言只是順手之勞,既然當初自己特意給袁肅回了電報,那總得把這件事辦徹底了才是。就算最終毫無結果也無妨,反正他並無什麼損失,相反若是辦成了,正如張聯棻所言的那樣,必然是能留下一份人情的。
之後的幾天時間裡,胡龍驤帶著袁肅的策論答卷到教務處、總務處到處走動,起初非但沒有什麼效果,甚至還遭到幾位上司的呵斥。一個學員拒絕返回學堂參加考試,這已經等同於自動放棄學籍,再者只撰寫了兩篇策論又沒參加其他測驗,根本沒辦法進行綜合評定。更何況,誰知道這兩篇策論不是找人代寫的?
到後來,胡龍驤不打算去爭取破格的機會,退而求其次只希望能找評核官來給策論打一個分,這樣自己也能給袁肅一個交代。然而就在找到一個擔任評核官的老熟人時,不經意間說出袁肅是袁世凱侄子的身份,這位老熟人當即答應下來。
不僅如此,老熟人還優先評核了袁肅的策論,雖然與胡龍驤初看策論時一樣,覺得這兩篇策論只能算是勉勉強強,但考慮寫作的人是袁世凱的侄子,自然不敢給出中規中矩的結論。
但若要給出一個優秀的評論,那必須由三位評核官一致認同方才可行。
這位老熟人思來想去,擺在眼前的討好人情可不能錯過,於是他煞有其事的找到另外幾位同僚,說了袁肅的身份和事情的原由,並且還下功夫鼓吹這篇策論頗有深奧之處,拉著大家一起來評一評。
幾位評核官當中倒是有一、兩個眼光獨到的人,確實覺得這兩篇策論膽子很大,比起其他學員條條框框的思路要顯得有新意。
在其他“時局論”的文章裡,要麼一開始高談闊論,又是論國體、又是議政體,要麼是言辭十分激進,大呼民主革命之言,像袁肅這樣格調如此低下的論務實,實在是少見。至於“軍事論”的文章除了個別幾篇讓人叫好,大部分依然是照本宣科,而袁肅的《歐遊練兵考》要一分為二來看待,論點很好,論據卻很俗氣,不過內容中卻時不時帶著一些抨擊主義,一看便能看出作者是有切身實地的認識。
至於其他評核官,要麼跟胡龍驤的老熟人一樣希望巴結袁世凱,又或者不想得罪這些權貴,要麼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一看袁肅兩篇策論的辭藻文筆很到位,心裡也就沒有太大的障礙。於是,一時間許多評核官都表示這兩篇策論可以評優。
正是因為這件看上去很巧合卻又不巧合的事件,一下子在學堂裡面傳的沸沸揚揚起來。不僅學堂教務人員在議論,各科學員們也跟著議論。與袁肅同期的學員人數本不算多,就算是不同科相互之間大多也都認識,之前大家都只當袁肅是一個能扯淡的滑頭,現在才知道原來對方真是袁世凱的侄子。
正文 第11章,起事前夕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2…11…23 2:10:03 本章字數:3146
三月下旬的一天,陸軍部終於傳來命令,要求駐紮在東直隸一帶的第二十鎮即日開拔出關,返回舊有駐紮地。一應開拔用度,都由陸軍部直接下撥到二十鎮總鎮處,限期十五天完成所有轉移,並在命令後面強調叮囑“不得有誤”。
這一天總算還是到來了,中午時通訊處將唐山總鎮發來的電報送到標部營樓後,訊息很快便在整個標部大院裡傳遞開來。駐紮在標部大院的大部分是第三營士兵,大部分士兵對這個訊息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在那兒都是當兵,回到關外反而還更加熟悉一些。只不過一些軍官或者聽說過什麼風聲計程車兵,立刻意識到七十九標即將發生一些大事。
袁肅剛剛從督練公所返回標部大院,人還沒來得及下馬,就看見陳文年帶著幾名標部軍官匆匆忙忙趕了過來。來到近前後,陳文年簡單快速的把陸軍部的命令說了一遍。
跟著陳文年的這幾名軍官,都是之前參加灤州起義被拘禁在標部的下級軍官,這段時間因為在標部幫忙,久而久之便與陳文年走的很近,如今已經可以算是陳文年的心腹親信。
聽完陳文年的話,袁肅略作沉思,隨即翻身落馬。他將韁繩交給杜預,自己則先跟著陳文年來到參謀處西營房。
屏退西營房的閒雜人等,只留下陳文年以及幾名心腹軍官,順帶的還把營房的大門關上。
陳文年沉著氣向袁肅問道:“命令終歸還是下來了,咱們下一步該怎麼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