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能在今天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愛迪生說過,“如果你年輕時就沒有學會思考,那麼就永遠學不會思考。”對於年輕人來說,學會獨立思考已經是當務之急。
不斷施壓,挑戰極限
曾在《南方都市報》上讀到一則短訊息,訊息說,在深圳舉行的一場“新榜學子”經驗交流會上,在前來“取經”的上百名青少年中,竟然有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母親的帶領下也來取“高考經”。家長稱這種做法是“從小薰陶”,目的是“將來也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
我相信,這種取經的場合一定不會缺少劉亦婷的家長,不管劉亦婷是在小學三年級還是初中三年級。可以說,從劉亦婷出生開始,劉亦婷的家長就開始盤算她18年以後的高考大計了。為了高考這個目標,他們可謂殫精竭慮。也正是在家長這種未雨綢繆之下,劉亦婷很小便開始感受當尖子生、考重點、讀名牌、當狀元這樣層層加碼的壓力。
“曉得不?你這一小張紙,值兩萬五啊!”
“曉得不?你這一小張紙,值兩萬五啊!”這是劉亦婷考上重點中學後老師說的一句話。學習這兩個單純的字眼,如今竟然可以用金錢來換算。在這樣的心態下,孩子們會從學習中找到樂趣嗎?
驕陽似火的8月,外語學校發榜了,我趕快帶著婷兒去看榜。負責發錄取通知書的老師睜大眼睛在花名冊上找了一會兒,抬起頭來說:“劉亦婷,考取了。”剛才還緊張萬分的婷兒猛地抱著我又是笑,又是跳,情不自禁地大聲歡呼著:“媽媽!我考取了!我考取了!”那位老師也高興得把婷兒的錄取通知書甩得“唰唰!”直響,說:“曉得不?你這一小張紙,值兩萬五啊!”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220頁)
看著上面這段繪聲繪色的描述,想像著劉亦婷歡呼雀躍的樣子,我想到的卻是那些沒有考好、被迫交納高昂擇校費的學生,對他們來說,學習更像一件沉重的工作,一件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負擔,他們在還沒有成年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做了家長的童工,他們要透過學習這件工作幫助家長回收他們的高昂投入。劉亦婷一家得意的背後是更多家庭的愁眉苦臉……
“比別人更努力,重當尖子生”
我們早就幫婷兒分析過:你就讀的小學在成都市並不是最棒的,你能在全市的競爭中戰勝許多一流小學的對手,說明你是很有潛力的。現在你們享受的都是同樣的教育資源,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只要你繼續保持“比別人更努力”,一定能在高水平競爭的條件下重新成為尖子生。
為什麼我們如此強調“重當尖子生”呢?因為在外語學校升高中的時候,還有一次嚴峻的淘汰。婷兒這一屆憑成績被錄取的,加上花錢來讀書的初中生,一共兩百來人,只有80人能成為計劃內錄取的高中生(可以升入外語學校高中部)。能躋身這80人之列,就意味著肯定能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事實上,婷兒這一屆畢業生百分之百考上了重點大學,另外附設的保升大專的“議價班”,也有很多人考上了本科甚至重點大學。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由於中國的班級人數太多,老師沒有時間在每個學生身上平均用力,他們只能用“抓兩頭,帶中間”。如果想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與指點,婷兒必須奮力衝出中間地帶,成為“領頭羊”,才能被“牧羊人”更多關注,更多鞭策。
婷兒小學就懂得這些道理,加上青春期更重視被外界認可的心理,她比父母更渴望以品學兼優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青睞。
(引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增訂本第233頁)
劉亦婷的家長似乎很懂心理學,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需要被認可的年紀。但是,他們恰恰選錯了這個被認可的目標。我們想想,如果劉亦婷資質有限,無法當上“尖子生”呢?這時的她會拿什麼來認可自己呢?
“尖子生”是個典型的應試教育思維下的提法,遭詬病已久。早就有教育者提出,把學生分成尖子生、普通生、差生這樣的三六九等,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比如,會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也會使一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打擊。
我們再來看看這種三六九等的分法有何依據吧。那些尖子生是創造力旺盛、素質全面的學生,還是富有個人魅力、品質高尚的學生呢?都不是,在那些奉升學率為圭臬的學校裡,衡量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分數。而且,老師們對那種創造力旺盛的學生不僅不重視,而且要壓制、打擊他們的創造熱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