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部分,金庸傳奇,朝令夕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輝煌,他不知圓了多少人的英雄夢。幾乎金庸筆下所有英雄的影子和美德,在他的身上都能找到。但這樣的英雄必須死。他首先不能見容於漢家武林,因為他有契丹血統,他只能在必須殺人或者自殺之中選擇一個。
世道有時候就是這般不平!
人有時候就是那樣混賬!
於是,喬峰一咬銀牙,選擇了“掌心一翻,把匕首送進了胸膛”這一條路,死在父親當年被漢家武林無辜相逼而跳崖的附近。他父親碰巧沒有死,活過來了,然而喬峰能嗎?當然不能。
喬峰的悲劇是那種命運的悲劇,是因自己內心產生的各種價值觀念的衝突,一種無法分別是非,無法分辨善惡的無可奈何的衝突所造成的希臘式的悲劇。(沈君山語)
萬念俱灰之後,過去的俠士們往往於悲愴中追尋和營造了一個精神家園,那就是隱逸。
金庸的作品中明顯區分出兩大生活方式,便是忙於世與隱於世。在他筆下,年輕的主人公都曾經“有為”過,他們總是在塵世中先忙上好一陣子,到了很後頭才找到通往佳境的一條門徑。而年高有成之人,已經固定其生活方式,凡事能處得其主,很少受到外界干擾,他們現身的形式,通常是歸隱。但這並不是他們的專利,年輕的年老的最終都會殊途同歸,這就是造化弄人了。
不是嗎?《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他的內心總是嚮往自然、平和與無為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被環境、形勢所逼,萬事之來,往往順其自然而不願拂逆旁人之意,往往寧可捨己從人。他之習乾坤大挪移心法是小昭之造成;任明教教主既是迫於形勢,亦是楊逍、殷野王等動之以情;與周芷若訂婚是奉謝遜之命,不與芷若拜堂又是為趙敏所逼;……若非最後一“死”(沒有死成),他會困在這些錯綜複雜的網中窒息。這固然也因了他本身性格的不夠明朗,不夠堅執。
其他的頂天立地的英雄又如何呢?且不說郭靖無意於華山論劍,但卻成了公認的武林盟主。即便是《俠客行》中那位被叫做“狗雜種”的小叫化,他也萬萬想不到居然因偶然能得到“玄鐵之令”的機緣,隨之即有武林怪傑摩天崖謝煙客可供驅策。小叫化沒有登堂入室的奢望,甚至大字不識一個。然而後來卻又因目不識丁而致心智上的“無著”、“無住”、“無作”、“無願”,一舉破解俠客島上的《太玄經》,並就此練成神功。他對生活可說是毫無非份之想,一向是無人陪他捉迷藏玩泥沙的,但是卻在莫名其妙之中,成了江湖大幫會長樂幫的幫主石破天,身邊幫眾如雲。而且小叫化還未來得及認真去想想“我是誰”時,卻又成了大俠石清夫婦的次子石中玉。作為一個一下子是“狗雜種”,一下子是“小叫化”;一下子當了“石破天”,一下子成為“大粽子”;一下子被人稱作“史億刀”,一下子又變成“石中堅”的人,面對或低賤或尊貴的身份,他都不樂於那些陰差陽錯的鴻運巧合。然而面對眾人異口同聲地強加於他的一切,他也只能無可奈何,有口難辯。
“對於真的東西,你不能不懷疑,你又不能不信奉,這也許就是離奇古怪的生活對人所進行的異化吧?金庸似乎意在告訴我們,你如果想去適應社會,那麼你最好是先去懷疑自己。”(劉新風語)
這就是東方神秘思想的啟悟嗎?武俠們一旦走到了這種境地,衝突或者挫折,鬥爭或者勝利是否便告消弭了呢?
金庸是希望如此的,在和朋友談話時他提到:“佛家經常講‘變’,所謂一剎那,是比一秒鐘還要快些,而且是無從度量的,剎那間即是一‘變’,這當然是象徵性講法了。透過了‘變’,佛家不認為人生在任何方面是單向完滿的,悲亦不久悲,不止於悲,喜亦不常喜,不止於喜。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偉人與美人總難出脫於自己的法律,也就是註定會衰會老了。這就是所謂的無常,所謂的茫然。茫然之感,恐怕更能貼切地傳達出人生百態的訊息。我常想著:什麼樣的感觸都會在時間中淡去,談成了茫然。”
既然造化弄人,茫然無措,因此《碧血劍》裡袁承志在歷經種種曲折之後,發現了清朝新主皇太極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道德淪喪,窮兇極惡,相反卻是精明強幹,頗有順天愛民之識。又見到崇禎皇帝雖剛愎可惡,糊塗可恨,但卻也是滿腹苦悶兩鬢早衰,殊無為人君之樂。反而自己義無反顧支援的李自成,攻陷北京,登上龍位,做了大順皇帝后,不思進取,狂妄自大,加害功臣,致使根基不穩,龍椅還沒坐暖,便被清軍所敗。趕出北京後,更是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面對此情此景,他不由得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