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我攤牌了,我不裝了
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3章 我攤牌了,我不裝了,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系統來了,姓姓姓姓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禁自己一生吧?
那朱文正不就是這樣的下場?
“藩王,乃國之利器,”朱楩緩緩說出自己對藩王的看法。
“哦?”朱元璋卻不置可否。
朱楩挑挑眉,接著說道:“藩王都是我朱家子孫,在您洪武大帝年間,沒有一家異姓王。只有死了追封王爵的,沒有活著就能得到異姓王殊榮的。能當王爺的,只有咱家的子孫。”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不是咱吝嗇,這天下,總不可能全都封給外人吧?但是咱現在卻開始後悔了,是不是對你們太好了?這王位,也太多了吧?”
朱楩卻笑了:“多嗎?看似王爵二十多位,可若是每省一位的話,卻還不夠呢。”
朱元璋冷哼一聲,你還真是心大,甚至想每個省封一位藩王?
瘋了嗎?這天下光養你們了是吧?到時候朝廷能吃得消嗎?
“兒臣還是那個看法,與其讓外臣擁兵自重,何不讓朱家子孫擁兵自重?至少也是一家人,哪怕今後真有人造反,最後不論成功與否,那也是自家矛盾。總好過被張王李趙所取代吧?”朱楩說道。
哪怕歷史成績再差,朱楩也是知道明末出了個闖王李自成的,還有那吳三桂,不就是後期的擁兵自重的諸侯了?
若不是吳三桂統兵,而是朱家某個後人呢?
如果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這支部隊留下一些人繼續守衛山海關,然後大軍從李自成身後掩殺出去,李自成可能會被剿滅。
問題是,當時的崇禎,真敢讓吳三桂入京嗎?
除了鎮守山海關,也得說崇禎當時的局面無比窘迫,由於朝廷黨羽派系眾多,雖然他殺了魏忠賢,削弱了宦官派系。
可是卻無法鎮壓住東林黨,最後反而不知道該相信誰,也誰都不敢相信了。
這就是削藩的下場。
朱棣的削藩雖然溫和,卻是溫水煮青蛙,等兩三百年潛移默化下來,朱家藩王已經全是廢人,結果還不是外臣強勢的局面?
這和元末的臣強主弱有何區別?
“這個世界是有因果報應的,”朱楩看著朱元璋,鄭重其事的說道:“給藩王能力,就要擔心藩王造反的威脅存在。可若是削藩,又要誰來鎮守邊陲?擔心藩王造反?就不擔心那些戍邊守國的邊疆大吏成為隱患?”
“笑話,削藩只是削了朱家子孫,然後卻把權力交給外人,就能放心了?”
“藩王能造反,諸侯也能。否則如今還應該是周家天子的天下才對。或者是那秦國?或者是漢朝?”
朱元璋聽著聽著,臉色越來越黑了,忍不住打斷朱楩問道:“按照你的意思,合著天下人就必然要造反似的。怎麼著?咱老朱家的天下,就穩固不下去是嗎?”
朱元璋已經想抽人了,因為朱楩的話太過危言聳聽了,說的好像不論是誰,都準備造反一樣。
難道要把天下人都殺光了嗎?
朱楩攤攤手,一臉無奈的說道:“沒辦法呀,世家子弟的孩子仍然是世家,將軍之後仍然是將軍,百姓的孩子永遠只能是百姓,所有人的身份都好像被固定了,一成不變。但是國家的土地(資源)卻是有限的。隨著世家的吞併,地主的囤積,以及國家對功臣的封賞。其實歷朝歷代都避免不了會走下坡路。”
<center></center>
“秦暴政二世而亡,漢朝黃巾起義,等等等等。大多都是到了國家後期,民不聊生,因此才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然後那些所謂諸侯不但不想著穩定國家局面,反而趁機起兵造反。”
“您再想想,項羽消滅秦朝時,那些手握重兵的邊疆大吏在幹嘛?黃巾起義之後,是不是冒出來個董卓?更不用說唐朝的安史之亂了。”
朱楩冷笑道:“那些人只給您說什麼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可是縱觀歷史,不就只有這兩個是皇家內部傾軋,其他的呢?他們是一個字都不說啊。”
“削藩藩王之後,那些隱患並未消失,只不過沒有藩王們站在前面吸引注意力,以為隱患沒了。其實一直還在。”
“說句最難聽的就是,那些世家在眼紅我們藩王,覺得本該是他們的特權,卻給了我們。所以他們必然要削藩的,因為只有削藩,只有把藩王們打下去,他們才能出頭啊。”
“比如我雲南,如果沒有我這個藩王,沐家在雲南會是什麼地位?那才是真正的雲南王。”
“我不是說我沐英大哥的不是,也不是說沐家會造反。只是舉個例子。您擔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