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部分,一寸河山一寸血,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在通往淞滬的各條道路上,隨處可見“勤王之師”,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是抗戰以來從未有過的。
這些軍隊全都來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其中,不僅有中央軍,還有地方軍,主要是南方軍,包括粵軍、鄂軍、湘軍、川軍、滇軍,也有一部分北方軍,像東北軍。
這些所謂的地方軍,跟原先的“諸侯武裝”相比,已有明顯不同,區別就在於它們都已按照政府的整軍計劃,實行了“中央化”。
即如川滇兩省派到淞滬的軍隊,其實也並非劉湘、龍雲所控制的嫡系軍隊,可以算作正規的國防軍,不僅受中國統帥部直接指揮,而且由於經過“淘冗選精”,戰鬥力較之以往也有顯著提高。
這些地方軍在未“中央化”之前,都是從內戰的你爭我奪中走過來的,今天打,明天和,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也沒打出個子醜寅卯來,現在要變內戰而為“國戰”,立刻有了一種保家衛國的榮譽感,覺得這才像個真正的國防軍人。
站在閱兵臺上,陳誠可以看到並調遣任何一個戰將:薛嶽、胡璉、王耀武、張靈甫、孫立人……
既然這麼多部隊增援過來,將官們都提出來,能不能將原有的基幹部隊換下去歇一歇。
陳誠說,不能換!
老部隊有經驗能打仗啊,知道怎麼跟鬼子說“不怕”,若是全換了新兵部隊,“怕怕怕怕”,沒準換防之時正是陣地失守之日。
不管傷亡多大,白天還是得挺住,到晚上,等日軍炮火減弱時,再從調撥來的部隊中抽調兵員補充。
當時很多新上來的部隊,特別是地方軍,在戰鬥力和作戰經驗上很難馬上達到一線中央軍的水準,如果貿貿然獨當一面,確實難堪重任。
在羅店血戰中,陳誠之所以一直能撐住,主要就是透過這種以老帶新的方式不斷“輸血”,才維持住了部隊的元氣。
在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時,連身為前敵總指揮的陳誠自己都差一點倒在羅店。
陳誠個子不高,但膽子挺大,空襲時從不肯進防空壕,再勸也沒用。但是有一次敵機來襲時,隨從副官們眼看不對勁,還是一齊上去把他給拉出了指揮所。
一顆炸彈下來,房屋整個塌了。假如陳誠再晚一秒出去,則性命休矣。
這一輪苦戰,松井又沒能從正面開啟任何缺口,而截至9月29日,日軍在上海的死傷人數已突破一萬大關!
此時在北方,保定會戰已經結束,閻錫山策劃中的“大同會戰”也夭折了,幾個侵華將帥一比較,還就是松井的成績單最拿不出手,滿眼都是紅叉叉,太傷人自尊了。
以前可以說是人不夠,現在五個師團也到位了,甚至還多出來不少,這個理由當然就再也不能拿出來做擋箭牌了。
松井到底是華中的“中國通”,他比較來比較去,終於發現自己輸在哪個環節了。
“一·二八”會戰時,剛剛登陸上海的植田謙吉曾在江灣一籌莫展,他們如今撞上的其實是同一堵牆。
淞滬北戰場就是擴大了的江灣。白天,你可以用大炮轟開守軍的工事,可以用坦克開路,但是因地理環境所限,坦克和步騎兵行動起來都很慢,有時一天僅能向前推進幾里,第二天爬起來一看,那幾裡區域,守軍一個晚上就全部收復了過去,結果當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看來還是得另選一處理想戰場。
植田當初從江灣換到廟行,雖然吃的還是一個敗仗,但毫無疑問,起碼對特種部隊的使用更順暢一些了。
松井決定進入南戰場,到廟行一帶去作戰。
要進入南戰場,就必須強渡蘊藻浜。
多麼神奇的一條河。“一·二八”會戰時,雙方就兩次強渡,到松井這一次,已經是第三次了。
10月5日,日軍強渡蘊藻浜。
在張治中辭職後,陳誠已實際擔負起指揮淞滬整個戰場的責任。他察覺到松井的意圖後,立刻調集大軍,雙方在蘊藻浜南岸展開了一場新的浴血廝殺。
風雲動,戰鼓擂,人人的眼睛都在睜大,瞳孔都在緊縮。
八年抗戰中唯一的一次大規模陣地戰至此進入高潮。歷史學者黃仁宇指出,自淞滬會戰後,整個抗戰期間再無類似大兵團扎堆在一個小區域廝殺的例子。
來上海打仗的部隊,都是以“抗戰”為旗號從各地調來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猶如八國聯軍,他們的裝備訓練都大不一樣,戰法和素質亦千差萬別。
以前都是各據山頭的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