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部分,一寸河山一寸血,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裝設計師看巴黎,如果你不知道或不瞭解那裡的最新資訊,毫無疑問就意味著被淘汰。
到了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軍事理論不斷花樣翻新,迂迴包抄都算過時了,更加註重速度和效率的閃擊戰浮出水面。
一般而言,迂迴包抄需要你有壓過對手的資源和能力,這也是日軍為什麼在東亞能一抄一個準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弱他強。
閃擊戰則不同,它往往對弱者有利,可以做到以弱勝強,比如綏遠戰役實際也具備一點閃擊戰的影子,傅作義能摧毀兵員總數比他多得多的偽蒙軍,全在於一個速度——對方還沒有完全坐好位置,就已經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一·二八”淞滬會戰,守了半天廟行仍然沒能守住,這回不守了,日本人不來上海便罷,要是再來,我必用閃擊戰先把他給打趴下。
“七七事變”以前,張治中因病赴青島治療,聽到盧溝橋那邊打了起來,他立刻意識到上海也可能有事,當下不顧醫生勸阻,便風風火火趕回南京,接受了京滬警備司令一職。
張治中在他的“野營辦事處”設有專門的情報研究機構,透過情報分析,他判斷,日本人遲早還是要進攻上海,現在沒有動手,只是因為北方戰事尚在繼續,一旦對方完全佔領華北,上海就是下一個目標。
既然早晚都是一刀,為什麼我不先捅他一刀?
這一年多來,張治中一直都在不停地跟學生們探討對日戰略戰術問題。
他說,我們對付日本人,一共可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他打我,我不還手,比如“九一八”;第二個時期,他打我,我才還手,比如“一·二八”和長城抗戰;第三個時期,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這叫先發制人。
這當然與張治中對閃擊戰的認識大有關係,因為從理論上講,閃擊戰就是奇襲戰,實際上也就是先發制人。
張治中判斷日本人要在上海動手,來自於兩個跡象,一是“虹橋機場事件”,日軍強闖飛機場被中國衛兵擊斃;另外一個,則是日本海軍第3艦隊彙集於黃浦江及長江下游,上海風雲突變。
這一切,幾乎就是“一·二八”前形勢的翻版。
由於“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張治中跟當年的蔡廷鍇所處環境條件有了很大差異,後者的第19路軍畢竟就駐在閘北,而張治中所能調動的德械師主力卻全在蘇、錫、常一帶,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