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部分,一寸河山一寸血,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朝著自己的既定軌跡繼續走下去,他們絕無改變。
第50章 夭折了的速度
南方的戰火還在繼續燃燒。
燃燒的地方在上海,彷彿是五年前“一·二八”淞滬會戰的繼續,所以也被稱為第二次淞滬會戰。
的確是太相似了,連中方指揮官都和過去一模一樣,他就是當年的第5軍軍長張治中。
對於“一·二八”淞滬會戰的結果,張治中和蔡廷鍇的心情當時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既無比傷感又心有不甘。
第5軍是半途之中才參戰的,張治中因此認為,主要還是準備和力量都不足,若再弈一盤,未必不能取得勝局。
1936年2月,南京政府為了準備對日作戰,把全國劃分為幾個國防區,張治中奉命兼任京滬區長官。
所謂準備,是秘密的準備,不僅不能大張旗鼓,若是透出一點風聲讓日本人知曉,沒準還會惹出禍來。
張治中的公開身份仍然是黃埔軍校教育長。
有一天,他在自己的教育長辦公室旁邊另掛了一塊牌子,名曰:高階教官室(高教室)。
隨後,張治中又在黃埔軍校挑選了一批學生,文武兼有,充作“高階教官”。
教育長挑選和安排教官,天經地義的事情,沒有人會覺得奇怪。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張治中對“高階教官”們還有班規:絕不允許把高教室的事情給洩露出去。
給學生上上課而已,能有什麼了不得的秘密?
秘密大了,因為“高階教官”們並不是在上課備課,而是在辦公室裡研究怎樣對日作戰。
沒有人知道,這間小小的辦公室,卻是揭開全面抗戰序幕的司令部!
高教室原設在南京,後來出於實地偵察的需要,又遷往蘇州,這麼一來,再叫高教室好像就不怎麼合適了,遂改名為“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
帶著學生出來野營,所以建了一個流動性的臨時教務室。
無論高教室,還是野營辦事處,張老師實行的都是機關學校化,就好像大學裡的博導帶研究生,前者出了課題,後面這些學生便帶著課題去研究和實習。
實習的主要區域,當然是大上海。
張老師出的第一個課題,叫做如何攻。
攻,具體來說就是攻虹口,要點在熟悉敵情。
這回你派保安隊都沒用了,因為保安隊也不能進入日租界。只有讓學生扮便衣,分批進入虹口,然後逮著機會就把海軍陸戰隊所在的那些街壘和地堡都一一畫下來,並按順序統一編號,標誌在1:5000的地圖上。
除此之外,又按照偵察情況,另外編一本冊子。在這本冊子上,詳細說明每個據點通道的位置,射擊朝向,有多少兵力,裡面可能配什麼武器,全都十分具體。
張老師出的第二個課題,叫做如何守。
守,具體來說就是守閘北,要點在修築工事,但是按照“淞滬停戰協定”,中國正規軍是不能公開進入市內的,更不用說開著工程車去了。
張治中採用了一個辦法,即把學生們化裝成保安隊,利用這個通用身份證到閘北一帶修築秘密工事。
既然叫秘密工事,當然不能讓別人看見,得築在房間裡。要說這本來是不可能做到的,畢竟是大上海,哪有一幫大老爺們在民房裡搞裝修,而一點風聲都不漏的。
但是張治中在上海找到了一個重要人物,有了此人,一切水到渠成。
他就是杜月笙,別看人家是黑社會老大,但特別愛國,不光幫著租房子,甚至還把自己家的房子都讓出來,給部隊修工事。
於是,在閘北一帶就多出了很多神秘的房子,外面看看跟普通民房沒有什麼區別,但進去一看,才知道里面充斥著鋼筋水泥掩體。
這些掩體,採用的是分解式設計,也就是像我們搭的積木一樣,可以零拆。它們也不是到了上海才臨時澆注的,而是先在後方造好,趁晚上運進上海,然後再組裝起來的。
至於為什麼要把攻放在守前面,則是因為張治中注意到了當時由德國顧問們引入國內軍界的一個全新戰術理論。
它的名字,叫做閃擊戰。
德國是軍事大國,這個國家的軍事理論往往都能引領世界潮流,連日本人都得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當學生,其為外人所熟知的迂迴包抄戰術就是德國老師教的,此後他們便一直靠這個戰術混飯吃,竟然也能做到打遍東亞無敵手。
軍事家們看德國,就像是現在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