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中醫內科學,上訪不如上網,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中醫內科學

作者:王永炎、魯兆麟【完結】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幹課程,是基礎理論聯絡臨床實踐的橋樑,是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在中醫院校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徵、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

《中醫內科學》內科著作。上海中醫學院主編。原為1964年中醫學院二版教材之一,系以中醫理論整理編寫的一部內科學。內容全成、系統。書中總論部分,論述了病機、病症的基本概念及治療總則。各論部分分述感冒、咳嗽、喘證等45種內科雜病。論述條理清楚,選方切於實用。並附前人醫案作為臨床參考,末列附方索引。

第一章導言

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所屬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它以中醫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反映了辨證論治的特點,是中醫學學科的主幹課程,也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

第一節中醫內科學的定義、性質和範圍

中醫內科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運用辨證論治的法則,系統地闡述和處理內科病證的一門學科。其內容極為廣泛,主要包括外感時病和內傷雜病兩大類疾病,二者各有其病因病理、臨床特點、診治方法,但二者又是相互聯絡、相互轉化的。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基礎理論課與臨床各學科的橋樑課程,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基礎理論知識只有經過內科學的進一步講授和臨床實習,才能達到深入理解和掌握;臨床各學科則必須以內科學作基礎,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學科的特點和技能。這就是內科學重要性之所在。在源遠流長的中醫學發展程序中,內科學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整理,使內科學知識,包括病因學、病機學、分類學、治療學等項內容,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能夠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中醫內科古稱“疾醫”、“雜醫”、“大方脈”,即中醫內科學研究的範圍很廣,傳統將其研究的疾病分為外感病和內傷病兩大類。一般說來,外感病主要指《傷寒論》及《溫病學》所說的傷寒、溫病等熱性病,它們主要由外感風寒暑溼燥火六淫及疫癘之氣所致,其辨證論治是以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論為指導。內傷病主要指《金匱要略》及後世內科專著所述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雜病,它們主要由七情、飲食、勞倦等內傷因素所致,其辨證論治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論為指導。隨著時代的前進,學術的發展,學科的分化,原來屬於中醫內科學範疇的外感病如傷寒、溫病等熱性病已另設專科。本教材所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內傷雜病和部分外感病,即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疾病為主要研究和闡明的物件,按其體系分為肺系病證、心繫病證、脾胃病證、肝膽病證、腎系病證、氣血津液病證和經絡肢體病證。

第二節中醫內科學術發展源流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稱“大方脈”,它是人類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不斷積累、逐漸形成的。

由於中醫內科學在中醫學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起源亦像中醫學一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如在《山海經》一書中,就可以看到“風”、“瘧”、“疫疾”、“腹痛”等內科病證的名稱和症狀。《周禮·天官》記載,當時的宮廷醫生已分有疾醫、食醫、瘍醫、獸醫四種,其中疾醫相當於內科醫生,而扁鵲被人們視為分科的先師。由於內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醫療實踐的深入,內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得到迅猛的發展,尤其是《黃帝內經》的問世,被視為戰國以前醫學知識的總結。

一、奠基時期

殷周之際出現的陰陽五行學說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學說,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被廣泛用於闡述和解釋一切自然現象,並被中醫學所採納,以此探討和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從而促進了醫學的發展,為中醫學奠定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因此,自戰國迄秦漢這一時期,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時期。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部分,共18卷,各81篇。其基本理論可概括為:①強調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健康與病態與自然環境有一定的關係。②將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等各方面,摸索出人體疾病變化與治療的粗略規律。③重視臟腑、經絡,論述人身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杜鵑聲聲

雙曲線

論衡全譯

老是不進球

寶貝不要跑

這就是結局

[hp]vampire

僻處自說

墨蛇狂情

竹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