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華爾街戰爭,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來人們瞭解到,這位婦女生前雖有一幢樓房,自己卻住在房子後面一個用木板搭成的狹小的棚子裡,棚子裡只有一盞燈,既無熱水,也無暖氣。房主自己入住簡陋木棚裡,而把所有的房間分租給房客。房客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有的房客不付租,她就設法 把人家趕走,為此她曾常與房客發生矛盾,結下仇怨……
類似的故事,幾年前在紐約市還發生過一樁。有一位紐約市教育局的華裔教師,夫妻倆省吃儉用,買了一棟房子,地下室分租給另一個臺灣來的新移民。誰料,這位房客工作不穩定,又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他沒有工作,交不起房租,又沒親友可以投靠,正所謂“走投無路,爛命一條”。
那天,房東到地下室向他收租,兩人發生口角衝突,這位房客一怒之下,拔槍射殺了房東,並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驅車到房東妻子打工的餐館,當眾把房東妻子也打死,引起了社群極大的震撼。
這兩個故事凸顯了華人新移民的居住問題。擁有自己的房屋是美國消費文化推崇的“美國夢”。這在美國華人新移民群體中,找到了極好的生長點。
中國人移民到北美大陸,購房置地成為他們的奮鬥目標和成功標誌。在紐約市下東城和布魯克林區的貝瑞吉、日落公園、八大道、羊頭灣以及皇后區的法拉盛、艾姆赫斯特等地,房地產大多被華人新移民炒熱,房值隨之飆升。近十幾年來,很多新移民有幸趕上美國經濟發展的榮景,搭上房屋升值的快車,因此撈了一票。不過,大多數靠在餐館和衣廠打拼謀生的華人,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美國夢,都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上述兩例雖屬極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