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華爾街戰爭,津鴻一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持有大量這類債券的投行產生懷疑,不願意貸款給他們。失去現金流入,一些過多投資在次貸的投行很快破產。這樣又引發連鎖效應,使其他投行的資金流入產生困難。現在這場危機已經不僅僅在投行,整個債券市場都基本垮掉。銀行之間相互不信任,不願意拆借給對方。中小公司也很難從債券市場上籌到短期資金。
人性弱點的極度膨脹
大多數遭遇拖欠的按揭貸款都是在2006年和2007年發放的,當時的放貸標準最為寬鬆,而住房市場也紅火到了極點。由於當時很多購房的人只支付了很少的首付款,甚至根本一分沒掏,因此一開始時他們對自己住房所擁有的權益就近乎為零。
■貪錢與無知
導致大量中下階層走向炒房這條不歸路的,不僅是社會環境的綜合反映,而且是發自人們內心的貪婪。
幾年前,房產市場的火爆狀況似乎是給投資者日後實現可觀的資本收益打上了包票,許多人都迫不及待地要從中分一杯羹。
人性的弱點致使這些民眾在當時美國經濟一片大好、房市節節攀高的環境下,忽視了自己的生存條件,高估了自己的償付能力,甚至有相當部分的貧苦民眾貸款購房是為了在繁榮的房市中炒房掙錢。
如果處於社會下層的貧苦民眾能夠冷靜地看待,這場危機或許也能避免,這就需要民眾加強知識學習,改變對看上去“豐厚”的貸款優惠政策的無知態度。
人們應該採取各種手段補充金融知識,政府也應該促進、創造更多的致富機會,比如可以建立各種型別的投資型退休賬戶以及推出旨在鼓勵儲蓄的稅收優惠措施。
否則,當手中的選擇變得單一時,一旦泡沫破裂,很多人就會發 現自己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機構性欺騙行為
抵押貸款是一種早已預謀好的機構性欺騙行為。在中國,因為斷供引發的棄房族也在開始出現,他們無奈地被抵押貸款搶走了自己的首付。
第二章 大風暴(4)
這種抵押貸款常常是由在家庭和願意放貸的存管機構之間牽線的經紀商促成的。用住房作為抵押品借款(即抵押貸款)的決策通常是將需要資金的人和擁有資金的人聯絡起來的第一環。存管機構可以在其賬面上保留貸款,而後將其出售給某些金融機構,由它們將類似的抵押貸款集中打包為資產擔保證券。這種證券可由最終投資者持有,或是連同其他證券一起被建立為更復雜的結構性信貸資產。
這種關聯多方的複雜機構性欺騙行為,將無數的購房者帶進入了不歸路。
■華人量入為出
在這次金融風暴中,美國華人遭受的直接損失較小,可以說中國式謹慎理財的作風再次顯現價值。同時,金融危機也印證了中國式量入為出、有節制、控制風險的理財觀念的合理性。說到底,就是華人抱持傳統的“量入為出”觀念,即便在美國這個崇尚消費的社會中,依然保持著自我風險調控。
華人很少過度依賴貸款,購買房屋通常是在經濟實力允許的範圍內。
在股市、保險和其他金融產品方面,華人遭受損失也較小,因為他們對風險過高的產品涉及不多。
■華爾街助長貪婪行為
華爾街發明出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透過種種槓桿,金融機構似乎可以無限創造信用,玩所謂“錢生錢”的把戲。
然而,這些手段或可促進投資回報率,卻無助於真正的財富增長。對財富的貪婪追求、在金融操作過程中的種種欺詐,正是導致這場危機爆發並廣泛傳播的根本原因,華爾街金融巨頭把人性的弱點膨脹得淋漓盡致。
第二節 次貸引發金融風暴
說到底,“美國夢”是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在這塊土壤中發展的極致,它勾畫出一個浪漫前景,讓人人為之憧憬。
但次貸爆發的金融風暴打破了這一美麗願景。
次貸危機產生的深層制度原因是金融監管上存在制度性缺陷,抵押貸款標準的降低,相當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狀況不佳的貸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透過貸款購買房屋。
當大範圍調低次貸相關產品時,投資者的信心被極大打擊,投資者的恐慌情緒進一步加深,最終導致全球範圍內的恐慌。
“美國夢”對新移民來說是雙刃劍
紐約的法拉盛曾發生一樁命案,一名擁有一幢三層樓房的華人婦女,被人刺死在房屋後院的小棚內,死者胸口有多處刀傷,死得十分悲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