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無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下去,江海潛尋,靈犀無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狀如扁平砝碼,一枚銀錠放在實驗桌前。因為鏽蝕嚴重,正面鏨刻的文字只能勉強看清“中書”“五”三字。 稱重之後,作為有經驗的考古人,王逸少等人都猜得出完整的文字是“行中書省”“五十兩”。 不出意外,這枚銀錠的正面,還鏨刻著負責監鑄的官吏的姓名;而在反面,則陰刻著“元寶”兩字。 倘如此,這枚銀錠就是元代的官銀,對於“長江口四號”的定年頗有意義。 但這只是猜測。正因為鏽蝕嚴重,擔心傳統的除鏽方法會對銀錠造成傷害,梁寬等負責金屬修復的組員,暫時將它擱置。 高盛掂了掂銀錠,準備對它進行除鏽工作。 桌上已備好了一應器材。 第一件,是一個電化學分離器,是江寧大學自主研發的,專用於金屬器除鏽分離的。 這個分離器,首先能快速測定金屬器的腐蝕機理,然後給出電化學分解鏽蝕的強度和時間。 照著分離器的指示,高盛把銀錠投進去,啟動機關,開始耐心等待。 視窗是透明的。在一小時的鏽蝕分離操作裡,郭超仁、梁寬、耿嶽、張馳等人都目不轉睛地看著視窗裡。 在正負向電流的衝擊下,一開始,銀錠上只是輕輕冒泡,約摸半小時後,銀錠上的鏽層似乎有了鬆動的跡象。快到一小時時,部分鏽層已肉眼可見地蓬鬆了。質地倒有點像牛肉鬆。 郭超仁甚至覺得,自己倘若用手去戳一戳,鏽層就有可能掉下來。 當然,也只是想想,對待文物不可如此粗暴。前幾天,他和耿嶽為了解惑,親手做了實驗。 二人找來藤、木塊、現成的魚鰾膠,準備“格物致知”。 一根藤尖先用熱水泡,再輕砸;另一根藤尖,卻在泡了熱水後,用剪刀修成毛筆尖的模樣。 透過對比,可以感覺到,剪刀修出的藤尖比較緻密,而砸出的藤尖要疏鬆一些,使起鰾來更趁手。 他倆高興壞了,把這一結論直接寫在論文二稿中。 此時此刻,郭超仁心想,高老師的團隊,研發這款電化學分離器,不知進行了多少次實驗。 向來是,實踐出真知。 就在考古所的年輕人都在圍觀電化學分離器的操作時,高盛則坐在一旁氣定神閒地喝茶。 雖然在上海生活過數年,但高盛不慣喝咖啡,更喜歡飲茶。 茶香裡,嫋嫋升起的細煙,讓她覺得詩意盎然,給枯燥的修復生活添了些興味。 至於王逸少,一時在電化學分離器前停留觀察,一時又陪坐在高盛跟前,小聲說幾句話。 “滴”的一聲,機器停止運轉。 一個小時到。接下來,該進行第二步工作了。 第二件器材,是實驗室裡現成的,郭超仁在給清洗瓷片時用過的超聲波清洗器。 已經蓬鬆的黑色鏽層,在超聲波清洗器裡,有節律地微微顫動,在時間的催促下漸漸抖落。 一個小時後,雖鏽蝕層的剝落,銀錠的顏色由黑變灰再變為銀白。正反面鏨刻的字,也逐漸清晰起來。 再過了一個小時,銀錠已復原如初,銀閃閃的好不晃眼,鏨刻的字格外清晰! 看起來成色十足,果然是元代的官銀啊! 見狀,幾個年輕人都很興奮,郭超仁拍了好幾張圖,又錄了影片,打算將這段資料存下來。 要知道,這一次試除鏽,沒有使用任何化學藥劑就把銀錠“洗白”了,最大限度地複合了考古的“最小干預”原則。 稱得上是一項不錯的科研成果。 機器停下後,大家把銀錠小心翼翼地護送到桌面上,開始辨認上面的文字,並做好記錄。 記著記著,梁寬問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高老師,我有個問題。電化學分離器的優點很突出,我們都看到了。不過,這之後呢?銀、銅、鐵等文物,能透過這種辦法,短暫地恢復原貌,但時間一久就會繼續氧化。又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確實很現實。 領導人曾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些年來,考古學和博物館之間的“聯絡”也更為緊密。 全國各地各級博物館,無不為“對文物的保護利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費盡心思。 文博工作者,無不清楚一點。要想對文物的價值做挖掘闡釋,講好中國故事,得讓文物活起來。 而“讓文物活起來”的前提,就是“讓文物活下去”。 梁寬的問題,指向的就是這個“活下去”。在金屬器中,銀、銅、鐵的屬性,和燦亮的金器不一樣。它們很容易再度氧化發黑。 聽了梁寬的問題,高盛自信一笑:“這個,我們正在研究,快的話明年就能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了。” 在學術圈裡,哪些話該問,哪些話不該問,要有分寸。考古所諸人都沒有追問,只一味稱好表示期待。 高盛卻主動說起:“也沒什麼神秘可言,就是一種緩釋劑。只不過,不能用一種材料,而要透過復配的方式來達成;或者透過新合成的方式,來對已有的緩釋劑進行改良。” 話說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不能再說深了。 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驚!我成了女頻文主角

魚刺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