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部分,四書五經合集,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4)。中正無邪,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5)。若夫禮樂之施於金石(6),越於聲音(7),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與民同也。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論》。(2)暴:越出正道。。(3)論倫無患:意思是和諧而不亂。(4)官:功能。(5)制:指職能。(6)金石:鍾、磬一類的東西。(7越:傳播。
【譯文】
樂所表現的是田地間的和諧;禮所表現的是田地間的秩序。因為和諧,萬物能化育生長;因為秩序,萬物能顯現出差別。
樂依天道而鑿,禮按地理而制。制禮超過分寸會造成混亂,作樂超過分寸會越出正軌。明白田地的道理,然後才能制禮作樂。
和諧而不混亂,是樂內在的精神;讓人欣喜歡愛,是樂有的功能。中正無邪,是禮的本質;莊重恭順,是禮的職能。至於運用樂器來表現禮樂,聲音使禮樂得到傳播,用於宗廟社稷的祭祀活動,祭祀山川鬼神,統治者與民眾都要共同這樣做。
【讀解】
對於統治者來說,秩序與和諧是維護統治的重要前提。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這樣,統治將無法維持下去。因此,秩序與和諧的確十分的重要。
禮和樂成為儒家治國安幫的支柱,他們反覆申說這個道理,總讓人迷惑不解。難道他們就沒有想到過別的辦法?看看歷史就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不僅“禮崩樂壞”,也是一個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的法家,便主張用強制的手段(刑罰)來維護統治,與儒家的思想針鋒相對。如果儒家學者真的是現實主義者,他們大概應當知道以禮和樂來維護統治是軟弱無力的,遠遠達不到秩序與和諧的目標。
另一方面,施行禮樂還要適度,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就更加難了。適度很難有客觀標準,現實情況也千變萬化,這就給施行者提出了高難度的課題。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大受歡迎,恐怕並不是偶然的。
………………………………………………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1)
——樂是論功行賞的獎品
【原文】
昔者舜作五絃之琴(2),以歌《南風》(3)。夔駛制樂(4),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熟,然後賞之以樂。故觀其治民勞者,舞行綴遠(5);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行也。
【註釋]
(1)本節選自《樂記.樂施》。(2)五絃之琴:相傳為舜製作的樂器,琴有宮、商、角、微、羽五根弦。。(3)南風:遠古詩歌的名稱。(4)夔(kui):人名,相傳為舜樂官,後世把他尊為樂祖。(5)行綴:歌舞行列中人所處的位置。
【譯文】
從前,舜創制了五絃琴,用來伴唱《南方》詩。夔最初創制樂,用來賞賜給諸侯。因此,天子創制樂的目的,是用來賞賜給有德行的諸侯的。德行盛大,尊崇教化,五穀按時成熟,然後才會得到樂的賞賜。所以,諸侯治理民眾不好,使他們勞苦,賞賜的歌舞行列就稀疏;諸侯治理民眾好,使他們安閒,賞賜的歌舞行列就稠密。因此,觀察舞蹈行列,就會知道諸侯的德行,聽到賞賜的諡號,就會知道諸侯生前的行為。
【讀解】
原來,樂還可以作為“獎品”來賞賜諸侯的功績!論功行賞,以區別功績大小,遠近親疏。樂的這一功能,體現了它是維護等級制度的一種工具。
如今我們是“欣賞”音樂,把這種活動當作一種精神享受,幾乎與政治統治沒有多大關係,更與“獎品”無緣,反倒是好的音樂會得到獎賞,也有一些“音樂人”靠了演出音樂之類發家致富的。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音樂的功能發生瞭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簡直是匪夷所思,不可言說。不過,那時的音樂與如今的音樂在性質上已完全不同。瞭解那時的情形,是不是也會讓我們“發思古之幽情”呢?
………………………………………………
天地之道(1)
——教化如同春風化雨
【原文】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2),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3),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也(4)。
【註釋]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