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5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是增大戰列艦主炮的射程,同時增強戰列艦的防禦能力,以抵抗中國戰列艦的威脅。日本的這種海軍發展思想的根源是日本高度重視戰列艦的作用,而忽視了戰列艦的缺陷性,忽視了航母的作用,所以將寶都押在了戰列艦身上,這也是日本海軍後來建造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戰列艦的主要原因了!當然,這更是日本海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畢竟,從戰術使用角度上來講,戰列艦本身存在的侷限性太大了,根本就無法做到很多必須承擔的任務,而這正是航母所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中國海軍卻採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首先是增強戰列艦的生存能力,在新計劃的一級戰列艦,即用於取代“太湖”級戰列艦的“呼倫湖”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增加到了5萬噸,出了加強動力系統,改用更穩定的460毫米主炮,增強了戰列艦上的防空火力之外,多出來的1。5萬噸排水量中,有1。2萬噸是增加的裝甲!而這也是第一艘採用了電磁裝甲的戰艦。當然,在當時,這些都是屬於絕密的情報,按照當時中國在陸地上測試的效果,電磁裝甲的防禦能力比普通裝甲好至少10倍以上,但是必須要有強大的電力系統為其提供防禦的能力。所以,“呼倫湖”級戰列艦增加了一座聚變反應堆,但是速度仍然控制在了50節左右,主要的電力都用到了裝甲上,而非推進戰艦的動力!
當然,中國加速了“呼倫湖”級戰列艦的研製與建造工作,並且提高了這級戰列艦的戰鬥力,最主要的目標是針對日本海軍正在加速研製的“比睿”級戰列艦。日本這種“武藏”級之後的戰列艦在設計時排水量就達到了8萬噸,而在這次海戰之後,日本海軍已經要求將起排水量增加到12萬噸,以加強裝甲防禦,並且裝備最新的,射程更遠的主炮!但是,事後誰也想不到,“呼倫湖”級戰列艦在戰爭中的作用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後來這級戰列艦因為其上強大的防空火力,而且隨著戰機技術的革命,成為了航母最強大的護身戰士!
除了發展新的戰列艦之外,中國海軍當時最重視的自然是提高航母的作戰能力,提高航母的打擊力量,解決航母所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啟動了新一級航母的建造工作!“雅魯藏布江”級航母早在2040年就完成了設計工作,但是當時中國海軍的經費非常緊缺,用來發展與建造新型航母的費用嚴重不足。而為了穩定國內經濟,所以海軍也沒有像以前一樣,向民間籌資。正是這些原因,這級新式航母一直停留在設計圖紙上,當然,工程師們並沒有放棄努力,仍然在不斷的對航母的設計進行著改進。這次海戰爆發之後,中國海軍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國家的重頭任務,而一種新型的航母更是海軍最迫切的需要。所以,“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建造工作再次提上了日程安排。只是在正式建造工作開始之前,必須要對以前的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改進,以適應新時代的海戰需要!
“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排水量從10。5萬噸增加到了11。5萬噸,而且從第三艘開始,排水量已經增加到了12萬噸。採用三座HN…4型聚變反應堆作為主要的動力,航母的速度達到了52節。增加的排水量主要是增強航母關鍵部位的防禦能力,同時加強了航母自身的防空能力。艦載戰鬥機的數量也增加到了105架左右,能夠攜帶3個戰鬥機中隊,5個攻擊機中隊作戰!當然,還專門針對新一代戰鬥機與攻擊機對航母的彈射系統,著陸系統做了改進,使其能夠使用最新式的戰機作戰!
在改進設計的時候,“雅魯藏布江”級航母的主要工作是放在了對日本戰列艦艦炮的防禦能力上,也就是增強了航母水線之上部位的防禦能力。因為根據當時中國手裡掌握的情報,日本正在發展射程達到了950公里的戰列艦主炮,這對航母絕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但是,考慮到航母的速度,以及載機數量,攜帶的航空燃料數量,以及彈藥數量,航母忽視了,或者說是無法照顧到水下的防禦能力。後面的實戰證明,該級航母的水線之上的防禦能力是足夠的,但是水線之下的防禦能力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第二艘“瀾滄江”號就是在海戰受創被拖回國內修理的途中,遭到日本潛艇的襲擊,被區區4條魚雷就送到了海底去!而“雅魯藏布江”號也在後面的海戰中遭到魚雷攻擊,最終在失去了動力之後,被自己的戰列艦擊沉!這些都是非常慘痛的教訓,而這也是該級航母只建造了4艘,隨後就被新一代的航母給取代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其服役年限甚至還不如“黑龍江”級航母的主要原因!
當然,出了需要新式的航母之外,還需要更先進的戰鬥機。而在這方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