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3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巽他,龍目海峽進入南中國海。現在這三個海峽中有兩個已經在日本的控制之中,另外馬六甲海峽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等於是癱瘓了。所以,中國的運輸船隻能夠走泰國難度地區的那條運河。當年,中國也正是為了避免遭到美國在馬六甲海峽的封鎖,開鑿了這條運河,後來馬六甲海峽卻很快被中國控制,讓很多人對開鑿這條運河產生了懷疑,而現在,大家才認識到,這條運河的重要性了!
光有了海上通道是完全不夠的,雖然透過這條運河,進入泰國灣,然後沿著越南東部沿海北上的道路基本上能夠得到中國空軍的掩護,還算是安全的。但是,日本既然已經獲得了印度洋上的入口,那麼,就必須防範日本在印度洋上的行動,特別需要堤防日本向東非地區,以及海灣地區的滲透行動,防止日本海軍打擊中國的海上交通線!
其實,中國的這種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日本海軍的重點仍然落在了西太平洋地區,時刻提防著中國海軍。但是,在佔領了蘇門答臘島之後,日本海軍已經能夠暢通無阻的進入印度洋了。而此時,中國潛艇正在拼命般的破壞著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主要是封鎖日本從東南亞地區將資源送回國內。所以,日本方面高度重視海上保交行動,並且針對中國的海上交通線,制訂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戰計劃!
為了保證在西太平洋上的兵力,日本並沒有派遣多少主力戰艦在印度洋上執行破交作戰行動。但是,日本的潛艇卻主要在印度洋上開始行動了,當然,主要針對的就是中國的海上交通線。2045年7月,日本海軍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派遣以“大和”號為首,輔助以兩艘巡洋艦,四艘驅逐艦,再加上一艘大型戰鬥支援艦的印度洋艦隊進入印度洋地區,開始擴大其海上破交作戰行動了!
日本的這支艦隊並不算強大,但是,對印度洋上航行的那些中國商船來講,這卻是一支毀滅性的力量。雖然中國的商船隊都有反潛護衛力量,但是這些驅逐艦在日本的戰列艦面前,幾乎沒有任何的還手之力,還怎麼保護商船隊的安全呢?所以,中國也很快做出了反應,立即加強印度洋艦隊,並且在印度洋上搜尋日本的這支艦隊,堅決殲滅這支威脅巨大的日本艦隊,保護印度洋航線的安全!
其實,中國此時做出這一決定是非常無奈的。首先,中國的衛星偵察系統並沒有恢復。雖然中國的航天系統從開戰之後就一直在努力的恢復中國的戰略衛星系統,但是直到2045年6月左右,中國的戰略偵察衛星系統並沒有得到恢復,因為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導航與通訊衛星系統。雖然,很多科學家主張研究一種多功能的衛星,以滿足導航,通訊與偵察三種需要,但是後來這一方案遭到了否決,因為將過多的功能集合到一起,不但要增加衛星的成本與研製的技術難度,同時,還有著更大的風險,因為對方只需要摧毀一顆衛星,就相當於摧毀3顆衛星了!而中國恢復戰略偵察衛星系統,已經是2046年中期之後的事情了,而在這之前,中國仍然無法完全掌握日本艦隊的行動,只能夠依靠遠端雷達,戰略偵察機等等手段來獲取對方艦隊具體位置的情報!
其次,中國在印度洋上的海軍兵力嚴重欠缺!在戰爭爆發之前,因為中日關於海上資源的問題,所以大部分中國主力戰艦都被牽制在了西太平洋上。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又無力向印度洋地區派遣更多的戰艦。所以,在日本攻佔了東南亞群島之後,中國在印度洋上,只有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勉強能夠為商船隊提供掩護,而要迎戰日本的印度洋艦隊,那是萬萬不夠的。現在的情況卻讓中國更為尷尬,因為所有進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都已經被日本控制,或者受到了日本的威脅,所以,中國要向印度洋派遣海軍艦隊,本身就存在著不小的問題。但是不管怎麼樣,中國必須要加強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權,不然這場戰爭將對中國非常不利!
克拉運河在修建的時候,因為到後勤經費嚴重不足,所以運河的建造標準降低了。最初,中國是準備修建一條至少與蘇伊士運河同等級別的運河,甚至要達到巴拿馬運河的透過能力,爭取能夠讓30萬噸級的UCL透過運河,但是到後來,標準降低到了只需要讓10萬噸級的VCL透過的級別,很明顯,運河的通航能力並不強,甚至無法讓中國的新式航母透過!
正是受到這一因素的限制,中國即使要增兵印度洋,也無法派遣主力航母艦隊進入印度洋。在經過再三的權衡之後,中國於2045年7月底做出決定,派遣以“長江”號航母為核心,由“太湖”號戰列艦,“洞庭湖”號戰列艦,以及“太行山”號巡洋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