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5部分,華夏春秋,圈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權,反而在殘酷的空戰中損失了大不難道制空戰機,損失了大批飛行員,也丟掉了制空權!
當然,真正確立制空權的戰鬥並不發生在空中,而是在地面上。正如杜黑的“制空論”所說的,奪取制空權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將敵人的空中力量消滅在地面上,而不是利用空戰來奪取制空權!在這方面,中國空軍擁有的優勢就更加的明顯了。在強大的電子支援戰機,情報系統的支援下,中國空軍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使美國的前線空軍基地全面癱瘓,迫使美國空軍後撤了數百公里,基本上不具備向中國地面軍隊進行打擊的能力了!而隨著空軍轟炸機的參戰,美國不得不將空軍再次向後撤退,最終徹底的失去了在戰場上空作戰的能力!從這一點來說,對美國空軍基地的轟炸才是真正確立制空權的關鍵!
除了爭奪制空權之外,雙方遠端炮兵之間的戰鬥可以說是最為激烈的!當時,中美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遠端炮兵參戰,而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中難得一見的,炮兵之間的大規模戰鬥,而且也是戰爭結束之前,雙方炮兵之間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炮戰!
遠端炮兵之間的戰鬥重點有三大因素,最重要的是情報,即準確判斷出敵人的炮兵陣地的位置,這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打擊。次要的是射程,只有射程夠遠,才能夠在敵人的打擊範圍之外將其摧毀,從而保護自身的安全。而最後的是火力密度,表現在單一火炮身上的就是短時間內的爆發射速,這樣才能夠在敵人的反擊到來之前儘量多的將炮彈打出去,同時有更多的時間隱蔽,當然,在射程足夠遠,而且有情報優勢的時候,有著完全的制導系統的話,那麼這一因素就不太重要了!
在這三大因素中,中國炮兵佔了前兩項。當時,中國陸軍使用的大部分遠端火炮其實是海軍戰艦上裝備的火炮的改進型。比如,當時中國陸軍裝備最多的自行試遠端火炮就是利用巡洋艦上的203毫米電磁炮改進而來的,一套完整的火炮系統由炮車,彈藥車,指揮車,以及動力系統車四大部分組成。而按照實際作戰的需要,一套系統中可以由一套指揮系統控制12到36輛炮車進行射擊,而每一輛動力系統車最多可以為4輛炮車提供支援。而為了保證持續作戰能力,一般是每一輛跑車配一輛彈藥車!這樣,一個遠端炮兵連一般裝備12門到36門火炮,同樣數量的彈藥補給車輛,3到9部電力供應系統,以及一輛綜合指揮控制車輛。而到底編制內有多少火炮,這還得看實際的情況,比如戰鬥的需要,補給供應的能力,以及選擇的炮兵陣地的容納能力來決定。
當時,中國陸軍遠端炮兵中威力最大的不是這種203毫米電磁炮,而是由戰列艦的主炮改裝而成的406毫米電磁炮!因為這種火炮的重量太大,所以只能夠固定部署,缺乏戰術機動能力,當然,也因為其射程足夠遠,所以可以部署在後方陣地上,而不需要擔心受到對方炮兵的威脅。這種火炮的配置方式與一般的炮兵配置基本上是一樣的,只不過,當時中國並沒有大量製造這種火炮,所以也沒有大量部署。而陸軍的這種火炮很多都是從報廢的戰列艦上拆下來的,可以說,這是當時地面部隊最強大的打擊力量了!
相對而言,美軍的遠端炮兵的裝備就要簡陋很多了。因為美國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長期矛盾(其實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所以陸軍沒有采用海軍的現成技術,而是利用原先的技術繼續開發155毫米的電磁炮。美國陸軍做出這一決定有兩大主要因素,一是美國陸軍本身對炮兵就不是很重視,一直將空軍當做了陸軍的遠端炮兵使用。二是當時美國有大量的155毫米炮彈儲備,如果開發更大口徑的遠端火炮的話,那麼毫無疑問的,這些儲備的炮彈就沒有用了,這無疑是巨大的浪費!
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陸軍也很快發現,中國的遠端炮兵在戰場上所發揮出來的威力是他們的炮兵所無法達到的,而且在很多時候,當空軍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的時候,陸軍的遠端炮兵就成為了最主要的,而且是最強大的火力支援力量!因此,美國陸軍也開始重視遠端炮兵的作用了。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軍事科技的重點是集中在空軍與海軍上的,而陸軍方面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坦克,裝甲車輛,以及步兵作戰系統方面(特別是哥倫比亞的游擊戰讓美國陸軍不得不重視單兵作戰系統的開發)而能夠用來研製新型遠端火炮的力量就少之又少了!
當美國陸軍終於認識到,中國的遠端炮兵直接從海軍借取技術,利用海軍現有的技術儲備來迅速的研發與製造遠端火炮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陸軍本身的打擊力量,但是此時已經太晚了,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