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3部分,錦衣夜行,冥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便道:“我在這兒,進來吧!”說著翻身坐起。
朱高熾很在意為君者的行儀,哪怕是在最信任的人面前,也不願做出隨意、散漫的樣子。
楊士奇繞過屏風,見朱高熾剛剛站起,忙施禮道:“見過太子!”
朱高熾呵呵一笑,指指窗邊兩張花梨木的官帽椅,道:“不必拘禮,坐吧。”
“是!”
楊士奇謝了座,等太子上坐了,這才在椅上坐下,低聲道:“太子,帖木兒國使節到京多日,因為會同館、玄武湖兩樁公案,現在鬧得很厲害,摩羅到處告狀,要求朝廷嚴懲烏傷,烏傷則說摩羅是賊喊捉賊,請朝廷為他們主持公道。
而且,輔國公也是因為這件事受的傷,朝野對此議論紛紛,若久拖不決,恐怕又要有人彈劾太子,可這事兒太子又不宜做主。皇上北巡已經有些日子了,您看是不是奏請皇上早日迴轉。同時,皇上回京,便不需監國,也省得漢王再生事端,可謂一舉兩得。”
夏潯已經把紀綱正在秘密調查,且已發現線索的事告訴了太子,朱高熾知道玄武湖行刺的真相。現在太子要做的事就是裝聾作啞,只把這案子當成帖木兒國兩支使節隊伍的內爭,催促下面查辦。
一般的戰鬥,那是先下手為強,誰先動手誰就掌握主動,可是這次政爭卻有些特殊。這次是為了爭儲,而他已經是皇儲,身份太過敏感,他若主動出手,一旦失敗,就沒有退路了,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完全置身事外,利用紀綱去揭發漢王。
如果紀綱別有所圖,隱忍不動,那時也得是發動自己這一系的人做個過河卒子,探準了風聲再說,萬萬不能讓他這位太子直接出面,就算夏潯這個直接當事人兼受害人同樣不能出面,這樣一旦失敗,才有一線迴旋的餘地。因為這事太過重大,這個打算和事實的真相,卻是連楊士奇也矇在鼓裡的。
朱高熾沉吟了片刻,說道:“父皇北巡的時間是有些長了,可是朝中大臣早就為此進諫過,奏請父皇早日返京,這些奏章,我都一概轉呈了北京的,父皇聽不進去,以我的身份,卻是不便再提的,除非有個什麼特別有力的理由才成。”
“這個麼……”
楊士奇一聽不覺蹙起了眉頭,如何勸得皇帝迴轉,他也想不出理由。
就在這時,乙一蹬蹬蹬地跑了回來,一到殿中便叫道:“太子,太子,皇上有旨意頒與太子!”
第二十五部 政風雲
第921章 這人收不收
“臣接旨!”
朱高煦高舉雙手接過聖旨,由兩個小內侍扶著站起來,對那傳旨太監和顏悅色地道:“一路辛苦,且去歇息吧。”那太監向太子躬身應了聲是,由太子府中官乙一陪著下去了。
等那傳旨太監離開,朱高煦轉過身來,臉上還是一副沒緩過勁兒來的茫然。躍入眼簾的,是剛剛站起的楊士奇,楊士奇也是一臉的茫然。支走了兩個小內侍,楊士奇便道:“太子,皇上詔命群臣商議遷都事?皇上這是不打算回來了麼?”
朱高煦苦笑道:“皇上行事,莫測高深,我雖是陛下之子,也難以揣測。要說皇上就此長駐北京,那也未必,不過……皇上既詔令商議遷都,看來是決心已定了。至於皇上為何不等回來,先行詔令群臣商議,我也不甚明瞭了。”
朱棣有意遷都,這一點他身邊的近臣大多已經有所察覺,這是有許多蛛絲馬跡的,朝中為臣,侍奉的是君王,哪能不揣摩他的意思。
比如他登基之後立即把北京升為行在,派丘福那樣的重臣駐守北京,將趙王封在北京,永樂四年派大臣開始擴建北京宮城,這些年不斷地往北京附近遷徙人口,將成國公朱能的陵墓修在北京。他至愛的皇后過世以後,梓宮一直停放著不入葬。朝廷找來風水大師廖均卿,皇帝指明叫他去北京一帶尋找“吉壤”……
這種種表現都說明皇上有意遷都北京,不過誰也沒想到皇上的決定來的這麼快。
明朝遷都之議一直就有,打從朱元璋定都金陵,沒幾年他就對金陵不甚滿意了,不過遷都是一件大事,即便以朱元璋的獨斷專行,也不敢輕率決定。他準備了好多年,等到國家完全平定下來,這才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長安,他屬意的定都之地,就是那裡。
結果朱標從長安回來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經老了,皇太孫又年幼,這遷都之議就再次擱置下來,等到朱棣登基,遷都的風議再度若有若無地傳揚於朝堂內外,即便只是風議,也有朝臣鄭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對意見。
今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