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歸的倦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02章 父慈子孝,與君重逢時,不歸的倦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護,不難。父母只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那你的孩子,即便不能取得輝煌成就,那也會安穩地度過一生。
所以,一個父親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只要父親慈祥善良,言傳身教,子女就會成為一個善良與孝順的人。
所以,誰可以替小助理原諒她的父母親人?誰有這個資格呢?
況且,小助理又不是選擇“棄養”父母,只不過是在保證自己不傷心、不受傷前提下,按照國家和法律規定的標準,她會一分不少的給錢,她也會定期探望,更會在他們生病的時候出錢,只不過,父母想要時刻繞膝陪伴,或者讓她做一個“扶弟魔”,那她也是萬萬做不到的。
也許有人會說她自私,也許有人會批判她不孝,可是,人活著,又不是活在別人的嘴裡,日子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她沒有自虐傾向,不會主動讓人家“抽打”自己的身體,更不會讓對方傷害自己那顆已經千瘡百孔的心。
餘生,她不想取悅那些不值得的任何人,只想活出屬於自己的快樂。
要知道,我們國外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活,我們是為了取悅自己生活的。生活百態,我們很難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我們很難取得別人歡喜。我們只要活在自己的情緒裡就好。人家發脾氣了。不開心了。是人家的私事。我們不要去討好人家,取悅人家,
有時候好心討好人家反而不領情,我們要做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一面。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自己而活,為取悅自己而活,絕不是為取悅他人。
有些人就算你想盡辦法去討好她,人家不但不到沒有感激,甚至覺得你很笨。你就算給了他全部,他也覺得你不好,他就是不喜歡你,甚至還會說你的壞話,還會挖苦你,對你得寸進尺。
她一開始就不喜歡你的,說明以後也不會喜歡你,甚至還會瞧不起你!所以說我們不要再費勁心思討好他人了,沒必要,不值得!
活著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用喜歡的生活方式來取悅自己。我們不要厚臉皮去討每一個人,因為討好每個人,就是在作賤自己,有時候還不受待見。因為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能讓所有人喜歡!
所以,傅亦瑤一直堅定的告訴小助理:做自己,我支援你。
因為我自己曾被你無條件的信任過,因為這陪著我度過了一段灰暗時光,因為我們有些異曲同工的同病相憐,因為我對你同樣心疼,因為你足夠善良,因為你值得,所以我願意支援你、信任你、理解你。
人這一輩子,總要為一個人拼拼命吧?人這一輩子,總有一個人值得你拼拼命吧?
“姐,以後你就是我親姐!愛你呦!”
小助理眼裡的光更亮了。原來的她,只以為自己需要傅亦瑤,現在她明白,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意味著你對他人有價值,你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這種被需要的感覺可以給你帶來滿足感和幸福感,讓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首先,被需要是一種滿足:當你感到被他人需要時,這種感情會使你有旺盛的精力,讓你在忙碌中感到快樂,看到對方接受了自己的幫助,更是一種愛的滿足。
其次,被需要是一種聯絡:在感情中,被需要能夠讓彼此確定自己是被重視,被在乎的,從而加深原有的聯絡與羈絆。
同時,被需要是一種價值: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錢,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體現在被社會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高爾基說“當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會使你有旺盛的精力。”如同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中所呈現的,瑪麗與馬克思都是孤獨症患者,但他們心裡卻渴望一個朋友,一個偶然的機會,瑪麗開始給馬克思寫信。
人們常說“給永遠比拿更讓人容易感受到愉快。”
這句話是有它的心理學依據的。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活著不僅依靠吃東西。我們還渴望被需要。因為被人需要是自身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愛的滿足,更是一種幸福。
就像對待無話不說的老朋友那樣,她的信,就像黑暗中的曙光,照進了馬克思孤獨的世界,他第一次有了被需要的感覺,於是他打破了一成不變的生活,每天積極的充滿著力量的回著信。就這樣他們彼此需要,彼此支撐,彼此治癒,彼此沉浸在被需要的幸福裡。
現實中當他人有需求時,自己能夠對別人伸出援手,助人一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