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未敢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三十五章 天子北巡,大勢所趨!,蜀漢,雨落未敢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力量。
“關中婦孺皆可春耕,此番征戰,正是得成果的時候。苦一苦百姓罷!但為了大漢的江山社稷,為了天下蒼生的安寧,我們別無選擇。”
諸葛亮此刻卻有不同的意見。
“陛下,即便我們撤軍,弘農郡的十萬魏軍也休想輕易轉戰幽州或幷州。”
諸葛亮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彷彿能穿透戰場的迷霧。
“魏國如今四面楚歌,青州被子龍將軍攪得天翻地覆,無法自給自足,反而需要魏國其他州郡的糧草支援。而冀州徵調的糧草,在涿縣又被子龍將軍一把火燒了個乾淨。曹真所部的數萬大軍,糧草尚且捉襟見肘,若再增兵,恐怕得餓肚子了。”
說到此處,諸葛亮微微一頓,目光如炬,掃視了一圈在座的將領們,繼續說道:“至於幷州之路,曲折艱險,非一日之功可達。陛下已經成功地牽制了魏軍的主力,如今撤退,既是為了春耕大計,也是為了儲存實力。春耕關乎國本,百姓雖然會吃些苦,但來日方長,若是為了眼前的戰事而耗盡了國力,來年征伐魏國、興復漢室,恐怕就真的沒有糧草了。”
劉禪聽著諸葛亮的分析,眉頭緊鎖,時而點頭,時而沉思。
他的心中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一方面,他深知糧草的重要性,也明白春耕對於國家未來的意義;另一方面,作為一國之君,他又不願輕易放棄已經到手的戰果,更不願讓百姓承受過多的苦難。
終於,劉禪緩緩抬起頭,目光堅定地說道:“丞相所言極是,但朕意已決。可調三萬人回關中屯田春耕,以確保國家的根本。然而,朕絕不能回長安。朕欲北巡,以安北境之地民心。丞相以為如何?”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愣,但隨即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劉禪的北巡之舉意義非凡,不僅能安定北境民心,更能彰顯大漢天子的威嚴與決心。
然而,他也明白,這一路上充滿了未知與危險。
片刻之後,深思熟慮的諸葛亮重重點了點頭,說道:“陛下天威所至,幷州、幽州各地必定更加安定。此舉甚好,但弘農也需要防備司馬懿。”
劉禪點了點頭,神色堅定地說道:“此地留下兩萬人守城,司馬懿謹慎,斷不敢來攻。即便是來攻,我們也有時間反應。”
諸葛亮聞言,當即稱善。
陛下的決定是出於大局考慮,他自然不能拒絕。
如今局勢對大漢有利,適當的,確實可以加快進度了。
數十里之外。
在弘農郡城的城牆上,司馬懿的身影顯得格外孤獨而堅定。
他身穿一襲深灰色的戰袍,袍角隨風輕輕擺動,彷彿與這城牆融為一體。
司馬懿的面容嚴峻,眼神深邃,彷彿能洞察世間的一切虛妄。
此刻,他正凝視著遠方,心中卻如同翻湧的海浪,難以平靜。
漢軍的動作,自然瞞不過司馬懿的眼睛。
他早已得知,劉禪已決定撤軍,並調派部分兵力回關中屯田春耕。
這一舉動,在司馬懿看來,充滿了狡詐與詭計。
劉禪並非等閒之輩,此舉定有深意。
或許,這是劉禪為了引誘他出兵而設下的陷阱?
又或許,這是劉禪為了掩蓋其真正意圖而佈下的疑陣?
司馬懿的心中充滿了疑慮與不安,他並未輕舉妄動。
他自己的使命是守住弘農郡城,確保魏國的疆土不失。
在這個亂世之中,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只要能夠守住這座城池,他便是大功一件,何必去冒那不必要的風險呢?
然而,隨著幷州、幽州的訊息傳來,司馬懿的眉頭越皺越緊。
軍報中說:魏國在這兩個州郡的戰事並不順利,甚至可以說是陷入了困境。
青州被趙雲攪得天翻地覆,無法自給自足,反而需要魏國其他州郡的糧草支援。
而冀州徵調的糧草,在涿縣又遭遇了不測,被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曹真所部的數萬大軍,糧草尚且捉襟見肘,更別提再增兵支援其他戰場了。
這些訊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司馬懿的心情變得異常沉重。
他與魏國一體,魏國的興衰榮辱,直接關係到他的富貴前程。
如今魏國勢弱,他的富貴當真能夠保得住嗎?
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夜色漸濃,月光如水般灑落在城牆上。
司馬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