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荒真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7頁,出道入釋,大荒真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蕩、綿綿泊泊,每個毛細血管以及面板、梢,真元都是動念即至。全身彷彿沒有經脈,完全被真元充滿,又彷彿全身都是經脈,真元的流動完全沒有限制。再一凝神、神念返觀內視,只見全身三百六十五個大穴全都灌滿真元,如同大海一樣廣闊,彷彿三百六十五個大穴都是丹田。而全身主要經脈如同長江大河,將全身真元融匯成一片汪洋似地,彷彿全身共一個丹田,全身皆是丹田。全身的真元如同大海,意念如同日月的引力,意念一動,真元如同潮汐、洋流很快行動起來,但是真元的“大海”主體不動。這樣一來,老熊雖然沒有結成金丹,但是全身真元瀰漫,如同充滿氣體的氣球,輕盈無比。動念間,真元即可為我所用,全身內外包括腦海、骨髓,皆念動即至,無不如意。同時,由於真元如同大海,由極強的鎮伏神唸的作用,無須佛門種種禪觀懾服神念之法,真元本體穩定,就自然鎮伏了神念。因為神氣相依,神動則氣動,氣動神亦動;神靜氣靜,氣靜神亦靜。凡夫心如猿猴難訓,意如駿馬難靜。因此,神念安靜很難,佛門修行常常需以大智慧、大毅力進行禪觀,才能懾服神念。而道門多從“氣”(包括真元)著手,氣伏則神伏,讓精神依託物質,按部就班修持。而佛門則一上手就從精神著手,因為沒有物質性的“氣”做依託,所以心猿意馬很難降伏。佛門解決的手段一是透過苦行讓痛苦提醒自己意念專一乃至於無念,或者是建立對佛陀的狂熱專一的信仰,將念頭寄託於佛陀身上。而到達一定程度後,捨去活潑、靈動的身體,將用意念構建的“金身”飛到由精神力構成的極樂世界,或者留住在凡間附著在沒有生命的金屬雕像或泥塑木雕上。這樣,由於雕像沒有肉身的生命活動,就沒有肉身的“氣”會牽動神念,也沒有肉身的會牽動神念。而且,道門煉氣,可以將物質性的氣轉化為元神之力,所以,道門修行者除了存神一脈外,幾乎不怎麼需要信仰之力。而佛門捨棄肉身後,無論是飛昇到極樂淨土的,還是寄託於雕像上的意識體,必須吸收信仰之力才能補充精神力(相當於道門元神之力)。只有佛祖境界,已經完全悟通掌握阿賴耶識,才能在阿賴耶識中提取無垠的能量,才無需依賴信仰之力。但佛祖構建的極樂世界由於全靠精神力維繫,必須有信仰之力補充,否則佛祖一人出力也太吃力、太虧本了。所以,佛門對信仰之力的追求乎尋常的狂熱,為此,佛門教義的菩薩乘修行之道就是要讓無數信徒完全捨棄自我、捨棄一切雜念,專門為光大佛門而不顧任何艱難險阻,去弘法,去建寺廟,去普度眾生,本質上就是收集信仰力。由於對信仰之力過於依賴,佛教如同耶教、回教一樣,總是難以出世,總是深深捲入世俗政治。而道門由於自食其力,倒是可以更出世、更逍遙一些。但是,物質性的東西比精神性的東西朽壞得更快,而且道門不依賴信仰力,但是對靈氣的依賴卻很重,所以當天地靈氣衰竭後,佛門上可依賴信仰之力修行,道門卻一蹶不振。為什麼道佛二門皆要讓神念安靜不動呢,因為道門追求長生,在有身體時,神念動盪不安,會牽動氣的浮蕩,加快人維持壽命的先天之氣的耗散。同時道門認為人的意識分躁動的識神和安靜的元神,只有元神才契合先天之氣,才能吸收後天之氣補先天之氣。而佛門要精神長存,也需要讓人顯意識的神念寂靜,才能讓自性清淨、清靜的佛性真如顯現,有了佛性真如才能有效吸收信仰之力,也才能維持失去肉身寄託的精神體的凝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