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一次談話引出的大工程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4章 一次談話引出的大工程,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五百四十四章
洛陽
中原最重要的城市,沒有之一。
至少在這個時代中原地區還沒有出現可以與洛陽一較高下的城市。
洛陽不僅擁有千里沃野作為基礎的產業支撐,更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成為了整個大唐的水陸空交通的樞紐。
這裡有全大唐最大的火車編組站,僅次於江夏和華亭的內河河港,還是大唐最大的航空中轉港。
這造就了洛陽發達的商業和工農業。
在大唐所有的城市中,洛陽市僅次於長安和瓊州的大城。
而長安和瓊州的開發潛力基本已經被開發到了極限,再想繼續發展便要受到自然資源的限制。
洛陽不同。
它的發展潛力幾乎是無限的。
吳正義來洛陽的次數不多,但是因為前世的經歷,他對這座城市有著很深的感情。
從一開始,他就對洛陽做了很多的資源傾斜。
他想看看這座讓他在前世折戟沉沙的城市究竟有多大的潛力,也算是完成前世時他的一個夢想。
事實證明,這裡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自天元朝開始,洛陽便成了僅次於瓊州的輕工業產品生產中心,大唐有兩成的布匹、衣帽出自洛陽。
因為背靠千里大平原和發達的交通,洛陽還是大唐食品工業的中心,在十年前,洛陽的食品工業規模就已經超過了長安和瓊州。
現在大唐北方的市場上,有七成的食品和三成的輕工業品來自洛陽。
因為發達的輕工生產,洛陽治下一千多萬人口的收入甚至比作為大唐中樞的長安更高。
不僅是總量高,連人均收入也比長安高。
搞輕工業還是來錢快。
長安和整個關中的工業佈局是以礦產、鋼鐵、機械和化工生產等重工業為主,論整體實力碾壓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道,可是在自然環境和人口的生活質量上,那可就與河南道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中原地區的自然條件原本就比關中優越,關中的人口密度可比河南道大多了。
得益於最近幾十年的大範圍機械化耕種的推廣,農業人口的數量和可耕地數量的增長成反比。
大唐採取的是集約化種植,根本消化不了那麼多的農業人口,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城市的工廠工作生活。
洛陽一城便有了近六百萬的人口,比長安多了近三倍。
當然,這是朝廷有意控制關中人口數量的結果,不然以長安的都城地位,人口可能早就超過瓊州了。
不可否認,地皮多了,發展就很任性。
洛陽和其他新興的城市一樣,是沒有城牆的,加之地形平坦,洛陽的城區分佈那叫一個稀疏。
從洛陽起降場出來,到洛陽老城區,高速要跑近一個小時。
看著道路兩邊這一片那一片的城區,寧喆問吳正義:“城區怎麼這麼分散?要浪費多少耕地。”
“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又有完善的灌溉系統,都變成了城區,可惜了。”
吳正義笑道:“你的擔心多餘了,其實這是朝廷故意為之。”
寧喆皺眉:“就因為大唐地面廣便能如此規劃,浪費土地資源?”
“當然不是了。”吳正義邊開車,邊解釋道:“你看到的這些城市模組如此分散,其實佔用的並不是良田,而是經過了上千年耕種之後留下的鹽鹼地和沒有開發價值荒地。”
寧喆問道:“洛陽附近有這麼多荒地?我記得洛陽附近一直是中原最重要的產糧區啊。”
“當然有,你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期?大暖期呀!”
吳正義笑道:“大暖期意味著這個時期的降水量大,你可別忘了,洛陽離黃河可不遠。”
“在治黃完成之前,洛河幾乎每年都要氾濫。”
“黃河水那是什麼水,多淹上幾次,這裡的良田土壤營養就流失一回。”
“你說的產糧區是在很多次洪災之後行成的新的地層,這個時期,那些地層還沒行成呢!”
“再說了,黃河經過一百多年的綜合治理,再發水形成大面積黃泛區的可能性不大,與其留下這些荒地,還不如做建設用地。”
“那些水利設施也不會浪費,你看那邊的那些園林和大棚,它們可是要給幾百萬人提供瓜果蔬菜呢!”
是這樣啊!
寧喆知道自己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