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輕鬆下來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輕鬆下來,李二:我表弟過於給力,樓頂望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八十三章
自從市舶司建立,大唐海貿興起,又有了高產作物的大面積推廣,大唐是一年比一年富裕。
不過越是富有花錢的地方也越多,除了部分輸入的金銀進入了大唐銀行的金庫當做準備金,其他的收入基本上都變成了各處府庫的糧食、各地的道路、水利工程和鐵路。
已經有連續五年的時間,大唐的國庫處於收支平衡的狀態。
民部經常是先一天還數著進賬,後一天,這些進賬便流向了各地。
以至於民部的會計們都已經麻木了,數以百萬貫的錢財都是直接做賬,實物貨幣卻是看都懶得看,只需要把這些財物送到各地的府庫和工地上便可以了。
而且到貞觀十五年的國庫賬面雖然是收支平衡,但是還有著數百萬貫的債券需要兌付。
如果不是之前截胡了吐谷渾,大唐應付這些債券的兌付還真是個不小的麻煩。
但是無論怎麼說,大唐在蒸蒸日上這個事實無人能夠否認。
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升,軍事力量增強,各地的基礎建設逐漸完善,肉眼可見的富庶讓人欣喜。
大量的投入換來的不只是國力增強,還有民心所向。
大調整時的叛亂平定結果就是最好證明。
百姓對大唐是認可的!
當然,這些事情和吳正義沒有什麼關係。
他現在最關心的只有兩件事:
一是鐵路的修建情況。
二是瓊崖什麼時候能完成從頭開始的科技消化。
鐵路實際上已經完成了黃河以北大部分的工程,洛陽到黃河以南的路段也完成的差不多了,只剩下黃河鐵路橋這一塊難啃的骨頭便能通車,讓大唐擁有一個把大唐北方連成一體的路網。
黃河鐵路橋的工程量出乎預料的大,至少比後世修建類似橋樑時困難的多。
大唐現在是處於一個大暖期,黃土高原和隴右的植被還沒有被大量破壞,黃河水不是那種一碗水半碗泥的狀態。
此時的黃河沒有變成懸河,更沒有動不動就斷流的情況,看起來就和小號的長江差不多。
黃河水量充足是好事,配合配套的水利工程讓沿河兩岸成為了千里沃土的大糧倉,但是對於大橋的施工來講,施工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以瓊崖的技術力量,即便是有秦朗那邊的支援,也很難把這座橋建起來。
無奈之下,吳正義聽從了專家們的建議,使用了一個最笨的方法來建設這座大橋——在河裡築島!
這種方式不僅工程量極大,效率還低,而且還有加重河床泥沙淤積的巨大風險,以至於不得不做另一個配套工程——引流渠。
用一條深二十米、寬五十米、長三百七十里的引流渠引開一部分河水,以便於河道內施工。
引流渠這一項工程的投入就佔了整個鐵路工程三分之一的人力和開支投入。
等到大橋建成,還要用清淤船把築好的幾個江心島移除,來保證河道的通暢。
整個大橋的工程可以說是又笨又傻。
但是吳正義必須這麼做。
這項工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直接把黃河兩岸的路網連線到一起,順便得到一條新的運河,促進河南府和河北道的水利建設了。
但是巨大的投入和慢如蝸牛的工期實在是磨人,整整用了五年時間才進展到了鐵路橋主體工程。
這是一條重型跨河大橋,橋分兩層,下層跑火車,上層過車輛和行人。
大橋所有的構件都來自秦朗,需要使用專用的吊裝機和裝置將構件結合成為大橋的主體。
橋墩的地基打的很深,深入到了河床下六十米的深度。
橋墩自河面起,高五十一米,單個橋墩採用三角結構,靠三根直徑兩米的鋼筋混凝土立柱完成一個大橋支點的支撐。
這樣的橋墩一共需要三十一組,另外還有六十一組高度不同的輔橋橋墩。
吳正義的想法很簡單,大力出奇跡。
技術不夠,堆料來湊。
硬生生用鋼筋水泥堆出一個百年工程來!
雖然他很清楚鋼筋水泥的壽民到不了一百年,但是不妨礙他有這樣的美好展望。
橋樑主體的修建速度就很快了,畢竟吳正義提前兩年的時間就開始培訓相關的施工人員了,還做了數十次的論證和演練。
貞觀十六年二月一消凍,大橋主體開始施工,到六月雨季來臨之前,這座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