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後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0章 景福城,大周門閥,俊後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復徐行四、五日,扶餘國最大的城池,便矗立在了大周使節團眾人眼前。

八百年前,這座古城原本大周前朝(的前朝),於此地設定的四郡郡城之一。

之後,自封為“扶余始祖神”的高朱勐,率領扶余的五大部族,利用中原王朝衰落之際,南下了半島,吞併了現今扶余大半疆域,並且將此地設為國之副都。

兩百年前,那個號為“長壽王”的扶餘國王,迫於來自中原的壓力,將國都從“尉那巖(丸都山城)”正式遷到景福城。

扶餘國以景福城為中心,勢力不斷南下,從未停止征服南邊三韓各部落的努力。

與此同時,扶餘國亦學習中原,從“漁獵文明”全面轉型為了“農耕文明”,推行郡縣制度、發行貨幣,並且還依靠武力和外交,與周圍的靺鞨、室韋、婁邑、三韓等民族建立起了小型的朝貢體制。

百多年前,一直“苟發育”的扶余,或許是覺得自己已經有能力和中原王朝掰掰腕子,於是便重新向遼澤方向擴張,最終引起了中原王朝的重視。

前朝大舉征伐扶余,雖然一度差點置扶餘國於死地,但最後卻敗在遼澤這個對大軍後勤的沉珂頑症上,結果甚至嚴重到導致了中原盜賊四起。

及至本朝,李隆亦屢屢攻伐扶余,先輕騎襲擾,後又徵發大軍出塞遠擊。

只是,仍是因為低估了遼澤天塹,大軍雖將扶餘國打得盡失其西北疆域,可最後仍舊功敗垂成。

直到另覓得他法:先渡海滅了百濟小國,在扶余南方建立根據地,後又扶持靺鞨人不斷蠶食扶余北境,攻滅扶余這項國策才找到推進下去的路徑……

站在景福城的城門前,趙無咎的腦子裡,將郭老夫子一路上為他講述的扶餘國風物盡數過了一番。

而那位老夫子,此時則走到一座龜座石碑旁邊,細細卒讀起了上面的碑文。

“神策究天文,妙算窮地理,戰勝功既高,知足願雲止。”

郭元朗默讀著碑文上的詩文,其平仄音韻多有疏漏,辭藻亦是平庸至極。

作為國子學的祭酒,郭元朗對於探究這首詩詞到底寫的是誰,或者說吹捧得到底是誰,絲毫不感興趣。

他更在意的是碑文上的刻字:除了陰刻的漢字之外,這首詩詞旁邊還有幾行小字。

這些“小字”所用之文字,和郭元朗所認識數種外邦文字都截然不同。

而且,從其刻痕深淺和碑石上“大字”和“小字”罅隙邊角的不同風化程度來看,這些“小字”刻上去的時間至少要晚個幾十年的時間。

“使者大人……”

這時,那個泉男建剛剛走到了郭元朗身後,馬上就被幾個人攔住了。

和靺鞨人稱其為“天使”不同,這些扶余人都只是稱呼郭元朗他們為“使者”。

“……吾國大王,已經在安鶴宮準備迎接大周使者,還請您速速帶隊入含逑門。”

所謂的“含逑門”,名字聽著古怪,意思就是“包含聚合”之意。

雖然它不是扶餘國都的地理意義上的正門,但是卻是達官顯貴、王公貴族才能走的一道城門,因為入城之後的道路就是內城和皇城的分界線。

在營建景福城的時候,扶餘國的人考慮得特別多,因此設計上多少有些顧此失彼之嫌。

考慮到城池的戰時安全,他們將城池修得背靠大同江,整座城市平面構型就是個“凹”型。

皇城修在江邊小山上面,位於“凹”的最右邊凸起處,實際上是一座山城堡壘。

再加上,扶餘國模仿中原城池營建規制,在景福城這個“凹”型城池裡劃分了大量方方正正的“裡坊”。

因此,這座城池沒能形成中原城池那樣的,“外城—內城—皇城”,三重拱衛形狀。

其平民居住的外城,官員居住的內城,和皇室居住的皇城,最後竟然從左到右依次攤開排列在了“凹”字型城池裡面。

再加上,皇城因為修建在小山上,那其實就是座最後的庇護所堡壘,所以並不適宜居住。

而扶餘國的國王們又不願意委屈了自己,所以他們只能“委屈”那些工匠。明明已經按照達官顯貴們的胡亂要求,營造好了城池宮室,可是扶餘國王又要在城池外部給自己建一座安鶴宮。

這座安鶴宮位於景福城東北方向,於大同江上建廊橋,與景福城相連線成一體。

因此,大周使節團若是由含逑門進入景福城,還得要從內城穿出,方才能夠抵達安鶴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人仙途

圈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