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直擊華爾街風暴2,公主站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F的大名,而“關”正是韓國人嚴重的晦氣詞。韓國人甚至將與IMF達成協議的12月13日稱為“國恥日”。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評論說,“亞洲回想起10年前從IMF受到的侮辱,因此對此次IMF對美英保持沉默的‘偏向行為’感到憤怒。”
阿根廷曾被IMF推崇為“模範國家”,但其2001年出現金融危機時,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是IMF提議的緊縮財政預算和將重要資源開發專案私有化導致的。在非洲,受惠於IMF的高負債國家聽從要求,實施經濟自由化,放開咖啡等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結果導致咖啡產量上升,價格下跌近50%,政府收入也因進口關稅降低而減少。以至於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尋求IMF幫助後,曾感嘆IMF是“國際痛苦基金”。
但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吸取教訓的新興國家開始完善自己的金融制度,貸款需求也減少了許多,這讓靠貸款賺錢的IMF苦惱不已,截至2007年底,IMF的貸款規模已經從1998年的320億美元降至20億美元,新總裁卡恩上任以來,赤字也超過了4億美元,為此,IMF不得不裁員四百餘人,這是IMF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裁員。IMF還曾計劃出售1/8的黃金儲備籌資,但最終因美國不同意而否決。
除了援助貸款附件條件太多遭受非議,IMF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遲緩表現同樣飽受罵名。英國《經濟學家》10月23日對此評價說:“直到10月中旬,IMF一直尷尬地置身於金融危機之外。大部分職員不是在討論拯救方案,而是在討論總裁卡恩的風流韻事。”IMF直到2008年10月下旬才出手援救瀕臨破產的國家,被媒體形容為像一個“遲暮的老婦人”。而準備接受援助的國家也對可能隨之而來的附加條款心有餘悸。此外,IMF的錢夠不夠用也遭到懷疑。
此外,IMF的預測失準也是盡人皆知的笑話,IMF在其2001年的春季報告中預測,義大利2002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7%,而實際上,義大利2002年的增長率僅為0。3%。1997年,IMF在《世界經濟展望》中竟然沒有對東亞各國提出任何警告,而當年9月,IMF還認為東亞金融危機接近尾聲;而此後,危機卻迅速蔓延到整個東南亞乃至韓國、俄羅斯和巴西。
國際大炒家索羅斯甚至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近期金融危機的禍首之一,他呼籲該組織應扮演好國際中央銀行的角色,以阻止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他接受《新聞週刊》〈Newsweek〉的專訪時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加劇金融風暴的其中一個問題製造者,而非真正化解難題的組織。他認為,該組織有必要改變其基本因素,“該組織已沒有任何的資源了,但它必須更積極的作好其身為國際中行的責任。” 索羅斯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目標是確保這些受困國家可以履行它們的國際責任;因而,該組織經常提倡高利率,以圖把這些國家推入經濟衰退的處境。他以巴西為例,巴西在讓其貨幣里爾貶值後即調高利率的做法是不正確的,他深信這錯誤的做法是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忠告”。他形容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忠告。“該組織必須加諸一些條件於借貸雙方,借方應該把這視為最後的依靠。”
◇歡◇迎訪◇問◇BOOK。◇
第23節:直擊華爾街風暴2(23)
加拿大《環球郵報》認為,一直在背後操控IMF的美國在危機中失去了光澤,暫時停止了自由市場體系,而這是IMF傳統上不贊成的,“美國正做著以往它勸別人不要做的事。這種偽善極大地削弱了IMF的權威性”。《華爾街日報》稱,歐洲想借美國的“過失”,實現IMF的“復興”。2008年11月15日召開的華盛頓峰會將引起美歐是否“修復美式資本主義”的爭論。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表示,金融危機提供了檢討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機會;法國總統薩科齊稱峰會的宗旨是要根本改造IMF和世界銀行;英國首相布朗甚至以“第二次佈雷頓森林會議”來形容這次峰會。顯然,美國對此絕不會妥協。就像一位美國人在部落格中所說:“保留IMF,最好把它納入五角大樓。IMF是保衛我們國防安全的重要武器。如果我們對哪個國家不滿意,我們可以派軍隊去。如果實在不滿意,我們還可以派IMF去。”
三 金融危機刺痛百姓“神經”
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猛撲過來,令人猝不及防。這隻狂暴的大熊眼露兇光,橫衝直撞,所到之處,哀鴻遍野。
金融危機攪動全球經濟,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