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部正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55麻煩的事情還遠沒有結束,小人物的英傑傳,服部正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甄堯,還有兩三位出身幷州官學,被認為非常有前途的年輕人,其餘的那些,不論是來自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強,又或者來自來自幷州官學的畢業生,李書實都決定採取“去留自願”的原則,更準確一點來說,李書實從心底是希望這些人,尤其是那些官學的畢業生們能夠去到劉協或者曹操麾下效力。
一方面可以讓畢業生們多一條出路。雖然現在每年畢業的人數還很有限,如果將官僚機構放開的話,那麼點畢業生完全不夠塞牙縫,可他們卻如同一顆顆種子,若是能夠隨風遊蕩最後在大漢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麼也就相當於將李書實的思想傳播到了天涯海角。
李書實最初建立幷州官學的目的是什麼,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在當初幷州財政並不算寬裕的情況下還要拿出大筆資金來建設官學,搞教育普及?
還不是因為隨著東漢王朝已經跨越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尤其是隨著幾次黨錮之禍,讓大量士子不得不賦閒在家。就連某些沒有被波及的官員也為了自己的名聲而主動辭職,這樣的舉動固然可以被視為一種風骨,但卻也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者說麻煩。
漢代想要當官,是要透過舉薦的方式。由當地的父母官根據一定的考察條件,從治下選拔出合適的人物推薦給上級,而到了郡這大漢帝國地方最高行政級別(州這個級別成為比較固定的行政單位還是在漢末才出現的,而且還是拜那個已經掛掉的劉焉所賜),作為主管的郡守則可以將人直接推薦給國家,其中行政級別最高的是代表一郡之臉面的孝廉。
當然,理論上孝廉之上還有一個茂才,只不過茂才這個推薦名位的成分太過複雜。甚至可以與孝廉、方正等名額重疊,名額也不固定,所以級別雖高。但影響面積無法與孝廉相比。
雖然宦官和外戚可以掌握國家政權,但是輿論卻終究還是有士人所掌握,而當這些士人賦閒在家的情況下,除了寫各種文章詩賦去罵當朝那些他們看不過眼或者讓他們流落的傢伙之外,便是利用品評人物的方式來操縱輿論。
除非是由宦官或者外戚直接控制的郡縣,可以按照這些當權者的想法來行事。可剩餘的郡縣負責選拔人才的官員,卻不能不重視這些來自鄉野的輿論。
畢竟負責推薦人才的官員基本上都是郡縣當中的一把手。就算不是日理萬機但也絕對沒幾個有時間會下基層走訪,那麼對於人才的考察完全就是看這個人在鄉里的風評。如果大家都說這個人不錯。那麼就算推薦上去出了問題也不會是他一個人倒黴,大概就是懷著這樣的想法,讓那些輿論領袖們哪怕不做官,也能夠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統治階層。
這樣的行為自然會滋生很多*問題,所以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初出茅廬計程車子出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想辦法增長學識閱歷,而是帶著貴重的禮物去拜訪那些有名望的名士,然後期望能夠從那些人的口中說出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評價。
事實上在這種事情上,就算是再有品德操行的人也難免受到鄉黨之情的干擾,很容易造成小圈子的互相吹捧,進而發展成為朝堂上的小圈子集團,門閥政治的形成與此也有部分關聯。
其實還有一個方法比察舉好一點,那就是徵辟,不過好不到哪裡去,徵辟的人都是從世家子弟和那些有著良好風評的子弟中選擇,唯一比孝廉好的地方,就是被徵辟的人要給徵辟者幹一段時間的活,就算舞文弄墨,要是草包一隻過一段時間那也是要露餡的。固然有的人臉皮厚,草包也能繼續往上送,草包自己還自我感覺挺良好,但這樣極品的情況終究不是大多數。
順嘴一說,陳群的“九品官人法”最初的目的便是希望利用設立品評官這樣純官方背景的官員,將原本分散在民間的人物品評權收歸官方,是集權的有效手段。
只不過由於能夠成為品評官的人無不是當地出名的世家家主級的人物,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有足夠的眼界和能力來品評一個縣,甚至一郡的各色人物。
自然而然,沒用多久,這樣的官員選拔方式與漢代流行的察舉制基本上沒有了太大的差別,唯一的不同只不過是讓原本民間的聲音徹底官方化,也意味著如果一個家族在一定的時間內不能獲得官方背景的話,那麼勢必就會在兩三代內徹底衰落。
當年提出這個方法的陳群,其家族後裔在永嘉南渡後甚至無法在江南得到一個高門的位置。或許便是對這種方法最大的諷刺。
當然,李書實所遇到的問題和這些發展沒有太大的關係,事實上當時以他與幷州世家豪強之間的深刻矛盾關係,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