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野史記--傳說中的近代中國,噹噹噹當,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他三方面都“宜於分”。那麼兩人之間,除了進步與落後外,應該還有別的紛爭。但按照張中行、餘永澤的愛情邏輯,分手以後也是不作興講對方壞話的,抒發一下懷戀之情才是“情之正”,所以有了《沙灘的住》末尾敘述走過大豐公寓(張中行和楊沫初見的地點)時的心情,似乎是對那段革命時期的愛情的一個總結:
屋內是看不見了!門外的大槐樹依然繁茂,不知為什麼,見到它就不由得闇誦《世說新語》中桓大司馬(溫)的話:“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關於巴金的隨想錄
“隨想錄”(或隨感錄)是個好名字。
帕斯卡爾用它來展示如何做一根會思想的蘆葦。陳獨秀和魯迅用它來反擊無所不在的黑暗傳統。巴金用它來說出一些令人驚異的真話。
它們的共同屬性:來自思想的深處,說出一些很明確,卻為別人所說不出或不肯說的話。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巴金,一位負載了這個民族的文化記憶的百歲老人?
可曾見過裝在搖臂上的攝像機?對於被看的物件,它有時從上看,有時從下看,有時推近,有時搖遠。一切視乎表現的需要。
必須仰視巴金。走過兩個世紀,他身上沾染了太多的塵埃和滄桑,他也為他的時代奉獻了太多的愛。為此我們將他鑄成巨大的銅像,以瞻仰來傳達巨大的敬意。
必須平視巴金。對於一位作家,最大的尊重,就是重新思考他提出的問題,重新考量他作出的結論,把他真正變成人類智慧階梯上一塊磚石,而非裝飾。
必須俯視巴金。我們並無評判的資格,卻有後來者的權利。我們有更好的位置可以審視:巴金和他的同代人,走過怎樣的道路,有過怎樣的掙扎。個人與社會,與歷史之間,有著怎樣的可能?
誰在閱讀巴金?
一位姓程的老人。他和他的兄弟,在巴金剛開始閃耀時發現了他,自此變成了他的忠實讀者。他把巴金的《家》列為家庭重點藏書,並在扉頁上題:“凡是程氏兒女子孫,空閒時可讀讀這部《家》。”
一對受命監視巴金的紅衛兵。他們在完成任務時,頻繁討論《家》、《春》、《秋》中的一些人物,為那些不幸死亡的青年婦女嘆息。“有一天夜裡,小的一個紅衛兵來遲了,一來就抽抽泣泣不成聲。那大的說:”哪個打你的呀?你說!我喊一隊來給你報仇!‘這個小的說:“不是!是鳴鳳死了!’———說著又哭起來。大的紅衛兵聽到鳴鳳死了,也跟著哭起來了。”記錄這個故事的沙汀說:“這是對‘文化大革命’的一個諷刺。”
一名日本的家庭主婦。嶋田恭子畢業於大阪外語大學,嫁人後全職做家務。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並從巴金的小說中找尋答案。她從香港買來了能找到的所有巴金著作,並冒著風險給巴金寫信———那時正是 “文化大革命”中期。這封日本來信給了巴金莫大的鼓勵。
一個不知名的提問者。巴金訪問巴黎時,在最大的書店弗納克與讀者見面,有一位中年法國人站起來,談到了他對中國陰陽學說的見解,認為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補充,那麼,“巴金先生,您在《家》中描寫的那種大家庭就難道沒有任何價值嗎?”聽了譯者高行健的傳譯,巴金回答:他反對那種封建家庭,這種家庭需要徹底清除。中年人還想繼續和巴金辯論,卻激起了周圍巴金熱愛者的憤慨。大家制止了他的發問。
《家》據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中被改編成影視劇最多的作品共五次,還不包括話劇和地方戲),而且改編都相對成功。
因為這部作品夠簡單。一部能夠感動各個階層讀者的作品,感情一定要強烈而明確,愛憎分明,立場堅定。
巴金在法國說:“我從來沒有做過違揹我自己的信念的事情。”他
說,他的敵人是“一切舊的傳統觀念,一切阻礙社會進化和人性發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學在頒給巴金榮譽博士學位的讚詞中說:“為表揚他的道德勇氣和求知求真的精神,為表揚他對中國人民在這狂風激流的世紀中追求進步所做的有力呼籲。”
巴金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在那個時代裡,人文知識分子擔當時代的良知,他們明辨是非,知道何謂善,何謂惡,可以一往無前地為理想和道德吶喊。每當在一樁善惡莫辨的事件中,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和傾向,就只剩下了永遠的懷念。
文學大師、世紀良心、文化靈魂……多少帽子在巴金頭上飛舞。對於一個臥床不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