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唐通立功
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章 唐通立功,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三桂明白方光琛的意思。
“吳”這個字在甲骨文和最初的演變中,都指的是用頭頂著、扛著器物。
君子不器有很多衍生的意思,但方光琛的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很直白:
你吳三桂現在就是崇禎皇帝的工具和器物。
但是你可以選擇不做工具。
自己不做工具,那就是把別人當工具咯。
自己當皇帝就能將天下萬物視為工具。
吳三桂一直在盤算和分析自己未來的前景。
崇禎暗示給他封王,又給他可以隨便填寫的空白聖旨。
但是始終有一個問題困擾吳三桂。
他麾下五萬關寧鐵騎總缺糧。
無論朝廷怎麼調撥、遼東怎麼捐輸、山東怎麼借調,他們就是缺糧。
吳三桂無法想象,一個朝廷和一個國家,到底怎麼才能不缺糧。
兵他有。兵在精不在多。
要是永遠不缺糧,這個世界上,他誰都可以不鳥!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身後傳來。
“啟稟陛下,唐通將軍第一批糧草已在城外三里。”
一名錦衣衛領著唐通的傳令兵上到城樓上。
“唐通何在?”
“回陛下,唐將軍已前往灤州、樂亭縣一帶徵糧。”
“稟陛下,唐將軍說,第一批糧草均徵收自玉田、薊州及周邊鄉鎮和村寨。”
“第一批糧食共計八百石。”
八百石?崇禎心沉了下去。
一石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一百五十斤,八百石就是十二萬斤!
他現在有點擔心派唐通去徵糧,是不是派錯人了?
把百姓的糧食都拿光了,百姓吃什麼?
後世而來的崇禎知道,小冰河時帶來的嚴寒和乾旱,糧食普遍減產。
唐通就在這兩個縣的範圍搞了這麼多糧食!怎麼可能!
北方夏天收麥、秋季收粟,風調雨順,一畝地也不過兩石。
百姓除了要繳納去年的田賦外,自己家裡也要留點餘糧啊。
難道百姓的種糧、熬到夏收前的口糧都拿走了?
又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跑上城樓。
“報!錦衣衛徵糧監紀何過之有書信呈遞指揮使大人和陛下。”
火把映照下,李若連結過何過之送來的書信。
是關於徵糧情況的彙報。
何過之是李若鏈在那批活下來的死士中挑選出來的。
那日陛下安排唐通去徵糧後,李若鏈便派他跟隨唐通。
簡單看了幾眼,李若鏈將書信交給了崇禎。
崇禎看完書信問道,“李指揮使,這個何過之可靠與否?”
“回陛下,何百戶絕對可靠,臣願意為他所說的話擔保。”
何過之在信上向李若鏈彙報說,這次三代人免徵的政策廣受歡迎,但是由於去年糧食減產,且百姓普遍佔有田畝不多,唐將軍只在兩縣百姓那裡徵收了一百石。
剩餘的七百石都是唐將軍在各地富戶、官紳家中徵收的。
崇禎心中大喜,“好你個唐通,居然和朕想到一處了!”
“何過之,你回去給唐將軍說,讓他繼續按照他的方法徵收。”
“小臣遵旨!”
何過之說完並沒有離開,好像還有些話不知道該不該說。
李若鏈道:“錦衣衛在陛下面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何過之你不要婆婆媽媽。”
崇禎讚許地點了點頭。
“稟陛下,唐將軍在徵糧的時候,殺了好幾個地主和官紳。當地的讀書人都說唐將軍是土匪!”何過之小聲說道。
崇禎心中早就樂開了花。
這個當過反賊的人就是痛快!
當過反賊的人知道哪裡有糧食!
“朕知道了!”
“你回去給唐將軍傳話,讓他注意言行、引以為戒。”
周圍聽到崇禎這句話的人全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過去崇禎很愛面子,有關大明官員的惡劣言行舉止,但凡有人舉報,必然嚴懲不貸。
沒想到唐通都鬧出人命來了,陛下只輕飄飄說了句“引以為戒”。
聰明的人,比如吳三桂、李若鏈已經從崇禎今天這番操作中,預感到了未來大明很多人都會不好過,尤其那些地主、士紳、官員。
“傳朕旨意,城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