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章 崇禎經濟學,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三才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悄悄站立在薊州城西城門樓的崇禎長嘆一口氣。

“歷史的教訓就是我們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得到教訓!”崇禎開口道。

身後跟隨的吳三桂、李若鏈等人都不明所以。

“朕不用問,一定知道你們心中在問,哪裡來這麼多田地分給軍士?”

李若鏈道:“陛下洞察臣心,臣的確有這個疑問。”

吳三桂也道:“回陛下,臣的家丁營中田畝雖然很多,但除此外以,遼東也沒有太多的良田可以賞賜出去了。”

崇禎沒有回應李若鏈和吳三桂的疑問,而是反問道:

“你們知道為何我們不會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因為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銀子和田產拱手送給別人!”

“吳三桂、李若鏈,朕問你們一個問題,必須認真回答!”

吳三桂施禮道:“陛下請開尊口,臣下知無不言。”

“倘若一個人、或者一個朝廷,把天下絕大部分的財富和土地都據為己有,並傳給他們的子孫後代,這些銀子和田地,就真的屬於他們了嗎?”

“那天下其他人怎麼辦?餓死算了還是他們根本就不配活著?”

吳三桂和李若鏈都沉默了。

他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普天之下當然都是王土,但王土之上的百姓和億兆生靈怎麼辦?”

“他們有沒有權利讓自己和家人不餓肚子?”

李若鏈思索半天,大著膽子回答道:

“上天有好生之德,臣認為,所有人都有權利吃飽。”

吳三桂若有所思,但這些問題顯然超出了他的認知。

“上天有好生之德,說的好!”崇禎讚許道。

“一個人自己努力賺一兩銀子,那是他自己的。”

“如果他賺了一億兩銀子,那一定不是他自己的。他只是代天下管理!”

崇禎這番沒頭沒腦的話,讓吳三桂和李若鏈感覺腦子轉不動了。

“比如朕的親叔叔,福王朱常洵,他名下登記在冊的良田有三百萬畝!”

“萬曆爺原本打算給他八百萬畝良田的,他自己實在不好意思,也就勉強拿了三百萬畝地。”

“朱常洵當年去洛陽就藩,裝修王府就耗費了二十八萬兩銀子!”

崇禎說著說著語氣已經很是沉痛。

“倘若大明真的要滅亡,那就真的是我朱由檢一個人的過錯嗎?”

吳三桂和李若鏈都不敢接話。

這不僅屬於皇室內部事務,而且事關天下經濟命脈。

事關大明國祚存亡。

他們沒法說、不能說、說不得。

“等打垮李自成,朕有十足的把握,給這些軍士們分田!”

大明朝的田畝數量一直是一筆糊塗賬。

《明實錄》、《賦役黃冊》中記載的田畝數量就是一個謎:

洪武二十四年為三點九億畝,兩年後變成了八點五億畝、七年後又變成四點二億畝。

成化二十一年為四點九億畝,兩年後變為八點三億畝。

弘治十七年八點四億畝,一年後變成四點七億畝。

同一個朝代,田畝資料前後變化如此之巨大,只能說有人動手腳了。

後世的黃仁宇寫過一本《萬曆十五年》,裡面有一個觀點:

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對經濟的管理都缺乏“數目字”管理手段。

各種模稜兩可、前後矛盾的資料根本經不起推敲。

即便強如張居正,主持清丈全國田畝,得出的資料也不是很科學。

但越是模糊、越是經不起推敲的資料,就越能被人利用。

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想打破這種被利用、且真正具備經濟思維的古代名人,只有四個:

桑弘羊、王安石、張居正、雍正。

桑弘羊力推的鹽鐵官營、向商人徵稅、確保酒類產品專營的酒榷制等等,為漢武帝的大漢朝廷積累了巨量財富。

後世很多制度,如菸草和鹽業轉賣都來源桑弘羊的經濟理念。

但桑弘羊更傾向國家壟斷,對於財富二次分配缺乏明確概念。

桑弘羊所處的時代侷限,決定他沒必要思考財富的二次分配。

他只服務於漢武帝。

王安石、張居正、雍正的共同點在於:

他們知道國家的財富和土地都去了哪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問道在諸天

北玄墨蕭

無限之血火榮耀

七隻小鷹

天下

夢醒心傷

情滿四合院之無悔青春

橡皮泥戰士

被退婚後:我詩仙的身份曝光了

兩儀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