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裡的夜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寫作是一門修行(當作上架感言吧),完本之王,格子裡的夜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終於又到了有一本書要上架的時候。距離上一次新書上架,好像已經過去了挺多年了。已經記不清具體的時間了,卻也沒有那個動力回去翻查。

想要寫一本有關創作者的書,這個想法最初是在13,14年的時候。我們幾個好朋友在聚會中提起了許多圈內八卦,於是說,要不把所有這些東西集合起來,寫一本從90年代一直到現在的“黑暗文學史”吧。因為工作量非常浩大,且牽涉到如何把一些只有我們知道的東西包裝消化,讓人看不出來馬甲背後是我們幾個,還牽涉到非常多的秘密取證工作,後來終於是不了了之了。

期間,也有和王若虛聊起,把他寫的那個《文字帝國》的作品系列融合起來一起推動。然而《文字帝國》的版權在one手裡,操作起來也有點麻煩。畢竟不是去討個人情就能讓對方把版權交給我。我自己,也缺乏將一個ip系統運營好的必要的知識、能力和資源。假如之後我覺得有這個信心有這個能力去做這件事情,我還是會去嘗試的。

要講述作者的故事,就得細究許多玄妙的東西了。作者為什麼寫作,是什麼推動著他們在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付出那麼多時間、精力,收穫卻又是那麼少。是什麼,使得整個行業從多少年前的形態變成了如今的樣子。而創作本身,又是什麼,作者如何面對文字,如何揣測讀者和編輯、出版社、平臺,又是如何在紛繁蕪雜的目標和方法中不斷進行自我博弈的……

以我對文藝理論的淺薄的掌握,似乎連這些問題百分之一、萬分之一都無法解答。

我最初接觸到的真正觸及到小說如何寫如何謀篇如何將主題凸顯或者隱藏起來,如何設定意向和象徵的作品,其實是《王謝堂前的燕子》——歐陽子所著,解讀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的一本書。開始只是倪文尖老師推薦,後來這本書我大概反覆讀了有四五十遍吧。倪文尖老師借給我的那本臺灣的繁體出版物,我好像一直都沒有歸還。我反覆讀完到能夠放下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從華師大中文系退學了。

略薩的《致青年小說家的信》在我看來更多是關於寫作者的態度的,關於一個作者要如何在寫作中面對自己,但對於寫作本身,似乎是卡爾維諾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更觸及核心一些:作品的輕與重、速度、主題等等,薄薄一本小冊子,卻觸及到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主題。不過,這也是隻有寫過,並且在寫作中遇到過相當大的困難的作者,才能體悟和理解的東西。

而後,接觸到了張大春老師的《小說稗類》,那是讓人有些振聾發聵的書,以至於我前後買了四個版本。後來,因為業務的關係,和張大春老師有了不少交流,但我拿去讓大春老師簽名的,還是《大唐李白》而不是《小說稗類》。讓一個老師在一本理論著作上簽名題贈,這對我來說,有些太重了。對於《小說稗類》,後來我也覺得有些地方,未必能盡然認同。講究寫作、學習與摻雜在其中的形式感的我,並未說明此事。後來,也只是線上買了一本大春老師早年寫的《我妹妹》聊作補償。

至於《故事》《救貓咪》《編劇備忘錄》等等,在我看來都只是方法,而非理論。方法是關於如何去具體執行和操作的,是給你一個框架、一個表格,指導你如何去填寫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和當年的“從入門到精通”“傻瓜也能學xx”並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因為創作本身的入門門檻有點高,這些引人入門的作品,也就顯得相當學術和高階。

有沒有用,當然是有的。寫作的領域,認得清理論,能夠辨識和體認別人的水準和自己能夠去寫,完全是兩回事。雖說是入門,但當初也是交了錢跑去北京,在大雪天裡聽了一週的羅伯特·麥基的《故事》的講座,獲益匪淺。

在寫作實踐上,我也走過了非常繁複曲折的道路。編輯、記者、創意文案、編導、編劇……等等等等細分型別職業都做過了。大概,現在不大可能有比我更全面的作者吧。而且,在這些寫作、工作的過程中,也掌握了相當多的其他技能,有許多和其他的表現形式去匹配、結合、融合的嘗試,大大推動了我對於各種媒介的思考和體認。

對於網文,我也是這樣的態度。我最初是2001年開始嘗試著寫網文,斷斷續續,純粹算是寫著玩的。後來,到2005年開始寫《數字生命》(已經被404了),才算是進入了網文的職業圈子。我一直覺得,是網文這樣的形式、平臺,給我提供了在寫作上進行更多嘗試的機會,是一個在敘述、表達上更充分和自然的介面,它大大革新了傳統的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方式,在行文的習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詭異復甦:開局揮霍億萬冥幣

博皓

蒼生界令

會飛之毛

洛克王國魔幻傳奇

椌明